•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上海话读唐诗

    1. 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

    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入声字的问题,很多古诗词用的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的音,所以读起来和古人读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还有入声字,有时候用方言读入声字古诗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状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这些字用普通话读却一点也不押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韵脚字在当时都是仄声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一种急切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融入了平上去声。

    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比如用上海话读这首词就是押韵的,更能体会到韵律美感。江浙人读其他方言中的入声字,比如“白”,发音是bo,语气短、急,却有力,而且音调下降。

    所以方言虽然不利于日常交流,但在古诗词的美学体验中却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区都有入声,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区入声已消失,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入声) 江淮官话区: 是南北方言的过度带(主要是中原官话和吴方言的过度带),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以南京、扬州、南通、合肥、盐城、芜湖、淮南、连云港、九江等地方言为主要代表点。

    声调多为5个,有入声,去声、入声不分阴阳。南通、泰州一带去声和入声分阴阳。

    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9县、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仁富小片(内江市 -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县),丽川小片(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等地区有入声。 声调一般为5 个。

    入不分阴阳。 吴语: 大方言之一,又称“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苏州话等为代表。

    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保留古代的全浊声母,大部分地区阳声韵的咸山摄鼻音脱落,变为纯元音。

    声调多为6个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阴阳。 湘语: 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

    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双峰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

    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新湘留了入声调,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

    赣语: 赣语。主要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带。

    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

    客家话 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

    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

    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

    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 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闽语: 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闽语是内部分歧较大的方言,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

    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

    不少地区保留-p,-t,-k入声尾。 粤语: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广州话为中心。 使用人口约4000万。

    保留-p,-t,-k入声尾。声调以8-10个为主。

    晋语: 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

    还有最新划出来的徽语(以前属吴语),平话(以前属粤语)。 上述方言都为有入声的地区。

    由上可见,每个方言区都有入声区,北方话大部分无入声,六南都保留入声调。 。

    2. 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

    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入声字的问题,很多古诗词用的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的音,所以读起来和古人读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还有入声字,有时候用方言读入声字古诗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状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这些字用普通话读却一点也不押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韵脚字在当时都是仄声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一种急切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融入了平上去声。

    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比如用上海话读这首词就是押韵的,更能体会到韵律美感。江浙人读其他方言中的入声字,比如“白”,发音是bo,语气短、急,却有力,而且音调下降。

    所以方言虽然不利于日常交流,但在古诗词的美学体验中却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区都有入声,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区入声已消失,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入声) 江淮官话区: 是南北方言的过度带(主要是中原官话和吴方言的过度带),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以南京、扬州、南通、合肥、盐城、芜湖、淮南、连云港、九江等地方言为主要代表点。声调多为5个,有入声,去声、入声不分阴阳。

    南通、泰州一带去声和入声分阴阳。 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9县、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仁富小片(内江市 -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县),丽川小片(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等地区有入声。

    声调一般为5 个。入不分阴阳。

    吴语: 大方言之一,又称“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苏州话等为代表。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

    保留古代的全浊声母,大部分地区阳声韵的咸山摄鼻音脱落,变为纯元音。声调多为6个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阴阳。

    湘语: 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

    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双峰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

    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

    新湘留了入声调,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 赣语: 赣语。

    主要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带。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

    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 客家话 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

    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

    闽西客家话的永 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闽语: 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闽语是内部分歧较大的方言,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不少地区保留-p,-t,-k入声尾。

    粤语: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广州话为中心。

    使用人口约4000万。保留-p,-t,-k入声尾。

    声调以8-10个为主。 晋语: 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

    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 还有最新划出来的徽语(以前属吴语),平话(以前属粤语)。

    上述方言都为有入声的地区。 由上可见,每个方言区都有入声区,北方话大部分无入声,六南都保留入声调。

    3. 求一篇800字《我看上海话》作文

    我看上海话、广东人与北方文化 文/赵化鲁(山西) 数日前,上海有家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引发争议,事后该报社区版编辑部发表致歉声明,但“道地上海人”的怒气似乎还远远未能平息。

    无独有偶,今天又在凤凰网论坛看到一篇署名文章:《春晚丑化广东人折射北方的傲慢与疲软》,该文对春晚小品《北京欢迎你》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南方人提出质疑。 小品《北京欢迎你》我看了,尽管它不算多么成功,但我并没有看出什么地方对广东人不恭。

    那篇论及上海话的文章仔细读过,引起争议的句子其实有特定的语境,说贬损上海人也有点夸大。尽管如此,抛开那篇文章和春晚小品,我的观点还是旗帜鲜明的,即:丑化广东人肯定不对,“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论述不当。

    笔者生在山西,长在北方,说的是晋南方言,浸染最多的是北方文化。对上海话闻之不多,和广东人鲜有机缘结识。

    近来网上舞文弄墨,于是庆幸有了三两投缘的文友,其中有上海的也有广东的。上海的这位朋友性格豪爽,来电中带着浓浓上海味的普通话,软语呢哝,几分悦耳。

    据说,上海也有城内城外之分、浦东浦西之说,上海的另一位作家朋友说起从郊区到市区的遭遇,也有几分不平,市区人的优越感不是某地独有,这种现象到哪都可能出现。 我认识的广东朋友小庄,给我说起广东话令我这个山西人一头雾水。

    小庄说春晚节目广东人很少看,提起北方人家喻户晓的赵本山,小庄竟然感到陌生。是广东人不熟悉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轻慢广东人,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

    笔者对北方文化应该说有点了解,对上海话和广东人也素无成见。地方方言和文化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丑化什么地方的人都是不应该的。

    那一年深圳挂出有损河南人的标语不是后来也表示道歉了吗?“说得五台话,便把洋刀挎”是敝乡讽刺当年土皇帝阎锡山任人唯亲,注重提拔五台老乡。那种做法是腐朽落后的,理应遭到历史的唾弃。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各民族和睦共处,不同文化交流促进,才有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博大,进而汇入世界文化的浩大洪流,奔腾不息。上海话不比其他方言优越,当然也不低下;广东人不应受到贬损,反之,其他地方人也不比广东人差。

    笔者不是在和稀泥,陶渊明说过:“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亲”。同住地球村,天南地北一家亲,何况我们都是中国人呢。

    上海话惹争议,广东人鸣不平,指责北方文化的自大,所有一切不过是地域的狭隘心理在作祟。偏远之地的乡野之人散漫而论,说得不深不透,抛砖引玉,权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看上海话和上海文化 其实我觉得上海的本地文化正在流失,特别是上海话方面,看看香港,本地文化就保留得很好,请问你能用上海话把报纸上的新闻都读一遍吗?不用一句普通话?我想不可能,有些字你不知不觉就用了普通话了,而香港人就做得到,甚至香港人读唐诗都是用粤语,我们用上海话读一遍唐诗试试看,行吗?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倡上海人就是要说上海话,有些上海的小孩子从小都是用普通话在讲,甚至都已经不会讲上海话了,这种小孩子很多,其实这对上海人很不利,上海虽然小,可是全球讲上海话的人并不少,我们上海人应该以讲上海话为荣,但是我看到有些上海人讲话都不象上海人了,看最权威的上海话节目《老娘舅》里有些上海话也还是很生硬的,可能是照着普通话剧本读的缘故。 我们上海人只会说上海话,不会写上海话,这是最大的缺陷,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语言学家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呢?我们能把自己说的上海话写下来吗?大家看港片,看到有时是粤语字幕,为什么人家可以写得出来,我们就写不出来呢?看看网上现在有种现象,就是看不懂的上海话文字,各自表达的方式和字眼不同,但却在说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没有语言学家来规范呢?如果用上海话写出来的剧本,我想《老娘舅》里的演员会演起来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不要置疑上海人讲上海话,我看其实只是讲上海话还远远不够,我看上海应该专门成立一个沪语电视台,用沪语报新闻,拍沪语电视剧,沪语广告,甚至是教上海话的学习栏目等,能搞的东西很多,中央电视台还用粤语和闽南语来报新闻呢!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上海不能用专门的电视台播报上海话新闻呢?不错,是要提倡讲普通话,但这并不表示要损失上海话的发展和延续,老祖宗留下来的话不好好讲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历史. 再来看沪语歌曲,我们能想得出来的就是那个光头的《做人难》,为什么没有继续写呢?上海话就不能写成歌曲吗?有人说上海话很难写歌,这是不对的,只要你想写,只要有人写,就能写出来,虽然就象我之前说的,上海话写下来是很困难,但只是因为没有语言学家定论归类,不表示上海话不能写歌,我这几天听了一个《中国东方航空小姐的上海话rap》的歌曲,相信是网上流传的,不知各位网友听过吗?很有水准的,你听了会觉得原来上海话也能这样唱,虽然这首歌有点粗话,但我想只要有专业的上海人词曲作者来认真当回事写,一定能写出来的。我看上海。

    上海话读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