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鉴赏金性尧

    1. 《苏溪亭》古诗鉴赏苏溪亭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象《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2. 诗词鉴赏.《寄朱昌叔》王安石《寄朱昌叔》王安石西安春风花几树,

    诗的体裁、结构是两首七绝.第一首用仄韵“七虞”,第二首用平韵“十一真”.意思是:西安又吹起了春风,不知花木又开了几树?当年我们曾共同在花树旁边饮酒,现在却分离各处.喝了一杯酒后,抬头仰望北面边塞上飘来的黄云,想要把心声寄给万里之外的老朋友,却看不到归雁上路.世上的事物,匆匆变化,不断更新,年纪已老的我,却仅仅剩下了布满衣服的灰尘.想要去江南,买下一座靠着青山的住处,让它召回我这厌倦漂泊的人.第一首: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和对当年情景的回忆,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第二首:作者表达了怀念江南家乡,厌倦仕途,盼望归去的思想.。

    3. 并州路李宣远的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答:.(2)使征人“垂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答:(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答:答案:.(1)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2)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4. 古诗词鉴赏 宫烟晓散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

    柳色初分,饩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干,翠颦红妒。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

    东风为谁媚妩? 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心期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王易简是南宋末的及第进士。南宋都城临安,有西湖这样的美景,想必他在春风得意时必多畅游其处。

    后来作者又历亡国之事,在晚年着笔,以长安写临安,其个中滋味,亦是难以卒言。 上阕写清明寒食的景象,以“倦游曾遍”提点全文,说明这是对往事的追忆。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早晨,宫中烟气飘散,宛如春雾,参差披拂,笼罩睛窗。

    “春如雾”,读为“如春雾”。词序颠倒,意为增加朦胧之美。

    这两句写的是清明寒食的情景。据史载,寒食的第三天即清明节。

    南宋宫中风俗命小内侍在阁门用榆木钻火,先成者赐之金碗和绢三匹。并赐臣僚与臣烛,常谓“钻木改火”。

    唐诗人韩翃曾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唐宫之俗亦如是。

    这是当日宫廷的一种节日仪式,作者把它加以诗化。 “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是清明景象。

    南宋时俗,在寒食和清明时,京城家家用柳条插到门上,叫“明眼”。这便是“柳色初分”的含义。

    饧,即饴糖,是寒食应节食品。“初分”、“未冷”,初,未指程度。

    “正是清明百五”用“正是”明确点出时令。“百五”指寒食节,据载,和冬节正好相距一百零五日,叫寒食,禁火三日。

    因而称之。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于,翠颦红妒”:一群衣饰明艳的游春女子正倚着栏干,临流谈笑,姿色周围的红花翠柳感到嫉妒。“十二栏干”,出自南朝乐府《西洲曲》:“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红”、“翠”,如“红衰翠减”、“绿肥红瘦”、“惨绿愁红”之类常用之来代表繁花绿叶,或花光柳色。“颦、妒”两字是词眼,作景人合一的描写,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倚栏笑语的女郎们美艳动人之处。

    连清明前后烂漫娇柔的花柳尚怀生嫉忌之心,反衬姑娘们的美貌多姿。南宋时西湖上有很多可以行乐的地方。

    从断桥以西到苏公堤,都种繁花柳树,都有一些小亭馆可以休息。这里自有很多“栏干”和“红翠”了。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游而至“倦”,想必次数极多。

    西湖是杭州人常游之地,有钱人常在这里抛金洒银,故有“销金锅儿”之称。作者年轻时便是那“销金锅儿”的常客。

    联系上面,他的西湖之游大概不单是观赏风景,而包括“风月冶游”在内的。 “东风为谁媚妩”追忆完毕,便是感慨。

    “媚妩”是娇美之意。东风啊,你今天又为谁酿就这满湖春色呢?这一切恐怕都已经与己无关了。

    岁月无情,人亦易老,感慨系之,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境界拓深,抒发出更内在、更深沉感慨:我就象当年的刘禹锡、杜牧,旧地重游,美丽已不见,只剩些尘土,真有恍如隔之感!“前度刘郎”借于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中。

    “三生杜牧”,黄庭坚曾有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杜牧有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者把自己比作是杜牧的后身,这大概是指的自己在美好的春日里重到西湖所产生物是人非、难以为怀的感慨。由此引出下文:“心中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酒筹,喝酒时用以计数的筹子。

    花谱,指记载四时花卉的书籍。这里“酒筹花谱”指宴游玩乐之事。

    自己美好的心愿都已落空,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地宴饮畅游、尽情欢乐了。心境沮丧已极,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夜幕降临,淅沥细雨敲打心头,一股愁闷的阴影不觉悄悄袭上心头。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往日欢游,化为今夜酿愁的春雨。词不直抒而曲笔,使词意显得委婉蕴藉,更耐咀嚼。

    这首词从写景到抒怀。在写景时,又以“夜雨”和“晓烟”护睛相呼应,衬托出词人的心境。

    作者是宋末进士,国变之后,隐居不仕,属于“遗民作家”。词中借对风月冶游的眷念和追惜。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愁思。

    5. 古诗词鉴赏临江仙徐昌图赏析上阕“孤”,“寒”二字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黄昏别,孤帆远征.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晨风轻浪,离愁更浓.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上阕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词末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为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6. 何希尧《柳枝词》 赏析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袅娜娇怯之感。“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

    “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耐人寻味。

    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3082·《唐诗鉴赏大典》

    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

    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唐诗鉴赏金性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