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第217卷

    1. 《北征》《三别》《雪中书怀》哪个不是杜甫的作品

    《北征》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13首。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这首诗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三别》杜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雪中书怀》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

    满意采纳谢谢

    2. 李白杜甫的诗在《全唐诗》第几卷

    李白 在 全唐诗

    卷161李白

    卷162李白

    卷163李白

    卷164李白

    卷165李白

    卷166李白

    卷167李白

    卷168李白

    卷169李白

    卷170李白

    卷171李白

    卷172李白

    卷173李白

    卷174李白

    卷175李白

    卷176李白

    卷177李白

    卷178李白

    卷179李白

    卷180李白

    卷181李白

    卷182李白

    卷183李白

    卷184李白

    卷185李白

    杜甫 在全唐诗

    卷216杜甫

    卷217杜甫

    卷218杜甫

    卷219杜甫

    卷220杜甫

    卷221杜甫

    卷222杜甫

    卷223杜甫

    卷224杜甫

    卷225杜甫

    卷226杜甫

    卷227杜甫

    卷228杜甫

    卷229杜甫

    卷230杜甫

    卷231杜甫

    卷232杜甫

    卷233杜甫

    卷234杜甫

    3.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要我晚年的时候能够吃饱饭,只希望没事的时候能够和你经常见面。

    出自唐代·杜甫《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原诗节选如下: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释义:现在把老马当做马驹驾驭一点都不含糊,想当年犹得志的时候岂止深切的关怀呢?只要我晚年的时候能够吃饱饭,只希望没事的时候能够和你经常见面。

    扩展资料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全诗篇幅较长,叙事完整,以事抒情,是杜甫典型叙事诗之一。

    杜甫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且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4. 【《全唐诗》所有诗的题目】

    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附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徐树本、汪绎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打完所有诗题我们也累死了(+﹏+)~狂晕。

    5.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北征这首长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13首。

    [běi

    zhēng]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6. 谁有杜甫的述怀翻译急用

    《述怀》(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述怀》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6首。这首诗是杜甫逃脱安史叛军拜官后,惊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三段。

    【原文】

    述怀 作者: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⑴;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⑵。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⑶;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⑷。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⑸;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⑹。

    寄书问三川⑺,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⑻。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⑼?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⑾?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⑿。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⒀。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⒁?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⒂。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⒃。

    【注释】

    ⑴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此句是一篇之主。

    ⑵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不要作泛泛写景语看。

    ⑶这两句是记事实,也透露了一路上奔走流离的苦况。

    ⑷这两句显出杜甫的谦逊,毫不以功臣、节上自居。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⑸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吴祥农云:“公不顾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归,大忠直节,岂后世所及?”

    ⑺三川,县名,在鄜州。

    ⑻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罹祸,即遭难。

    ⑼杀得这样惨,不知破茅屋里还有没有一个人剩下。

    ⑽这两句想得更深刻,是希望能够收到妻子的骨头。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这年头有几个人能活着?希望全家团聚岂非作梦?

    ⑿嵚岑,山高峻貌。猛虎,喻贼寇的残暴。郁结,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摇头叹气。

    ⒀十月后,是说已经过十个月之久,不是指这年的十月,因为这年闰八月杜甫已回家了。

    ⒁这两句写心理矛盾,极深刻,也极真实。消息不来,还有个万一的想头,消息来了,希望很可能就变成绝望,所以反怕消息来。左不是,右不是,心中是一片空虚。李因笃云:“久客遭乱,莫知存亡,反畏书来。与‘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同意,然语更悲矣。”

    ⒂唐人多用汉比拟唐。这时长安、洛阳都还未收复,但已有转机,所以说“初中兴”。耽酒,即嗜酒。

    ⒃国家已有起色,自己又爱喝点儿酒,假如妻子无恙,该多么好。但仔细思索起来,我这种幻想全家欢会的美景,恐怕要变成孤老儿一个的惨局呢。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赏析】

    这是杜甫逃脱安史叛军拜官后,惊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详叙来历,及得去而又未忍去之故。自“寄书”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说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书了,寄书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象揣测之词。最后八句为末段,由此时的寄书,更想到上一年的寄书,恐妻子尽亡,自己将成一个孤独的人。

    杜甫无时不关心国家人民,从此诗也可看出。观“麻鞋”句,诗人是化妆而逃的。现有出土的汉代麻鞋,形如草鞋。

    全唐诗第217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