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2分),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3分)。

    小题2:尾联以景结情、运用典故,(2分)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2分)。(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全诗句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全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全诗译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五湖东。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2分),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3分)。

    小题2:尾联以景结情、运用典故,(2分)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2分)。(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小题1:

    试题分析: [景]能对“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

    或: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如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色(夕阳晚照)有声(风里笛声),虚实结合等,择其一点有所分析即可。

    [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佣怅、哀凉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

    附: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

    小题1:体现在三个方面:繁华不再,英雄无觅;自然永恒,人世无常;渴望能如范蠡一般既能成就伟业又能超越功利,却总难以如愿。

    小题2:①触景生情:首句“草连空”,让诗人联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复返;②以乐景衬哀情:“鸟去鸟来山色里”,如此乐景反衬人世无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颈联所写景物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④以景结情:“参差烟树”是景语也是情语,将“惆怅”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广。(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满)

    小题1:

    试题分析:“惆怅” 是该诗的诗眼,是感情的凝聚点,全诗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惆怅的原因不同。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惆怅的不同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知道诗歌中景情关系的基本类型,如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其次,要注意诗歌中的几处景语,分析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而观察景语在诗歌中的位置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如出现在首句的景语,很可能是触景生情;而出现在结尾处的景语可能是以景结情。最后将表达技巧与分析结合起来,简单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5.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简要概括本诗的主旨2.首联

    1.牧之任宣州团练判官常游开元寺,作有《题宣州开元寺》、《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等诗.此作题曰咏寺中水阁,实乃吊古,盖如范大士《历代诗发》所谓“藻思蕴蓄已久,偶与境会,不禁触绪而来”.于时当有所感,乃至慨叹之余,竟欲随范蠡泛舟五湖.就眼前景写来,而寄兴遥深,含蓄无尽.即如许印芳所评:“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 2.空与同.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言人事有变易,而清景则古今不变易"(《唐诗绎》),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客观世界是持久的,而歌哭相继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而且多变的.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 杜牧写诗善用比兴寄托,此诗之深意或有两层:一是借六朝变迁而兴世事多变、朝代兴衰难料之叹;二是明思范蠡而暗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瀛奎律髓汇评》引何义门语:"六朝不过瞬息,人生哪可不乘壮大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许印芳曰:"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1分)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也可以答“动静结合”的手法,简析略)

    小题2: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2分)作者从上面两联的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2分)

    小题1:三、四两句是景色描写。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作者借范蠡的典故,表达出对古人的崇高风范的追思和功成身退、纵情江湖的愿望。

    唐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