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主要艺术手法

    1.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

    2.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RT】

    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

    3. 古诗文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诗经》就是最早以诗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东汉(公元25-220年)逐步发展为楚辞、乐府、古绝和古风等艺术形式。

    又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兴起和发展为格律诗。它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对称美、内容的意境美,确定了在整部文学史中的地位。

    几千年来,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地孕育、变化和发展着,可谓久盛不衰、光彩夺目。诗词需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纵观我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大致包括:叙事写景的描写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和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赋,就是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即朴素地描写创作的现实,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它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手法。

    兴,就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想象。想象的起点或契机就是兴。

    赋、比、兴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和互为兼用的。一、典型化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捷径。

    赋法是以直叙和白描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叙能富有更强的感染力,那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现实、最有价值意义、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写,才能撑起情感的大厦,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词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可能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塞到诗词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减,或藏或露。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在“典型化”的过程中,诗人们常用“以少总多”和“以小见大”之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

    任何情况,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能祥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仅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动态描写,就突出了春初时节的一派生机。而“以小见大”则是以局部见全体,一斑观全豹,以有限见无限。

    通过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也就达到“以小见大”之效果。如聂绀弩的七律《锄草》一诗中的“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锄草的小事来描写,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破旧立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以少总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见大则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二、夸张描写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实。

    《文心雕龙??奈饰》说:“自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运用的。

    所谓夸张,就是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识地将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征。如聂绀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

    用夸张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但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现实为依据,即要抓住当时当地的情况反映其真实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于事实,否则,容易引起读者误解。

    这应该象文学创作中讲的,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夸张不同于虚夸,夸张的目的在于使人感受主观的感情态度,使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

    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益出于诗人之赋。”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这都是对事物的数量和动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更能表现出大自然这一壮观美丽的景象。

    三、以赋作比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在运用赋法的过程中,如何使诗人笔下的静物,描写得活泼跳脱,富有生机,主要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感。

    具休说也就是化静为动和以动写静的修辞方法。具体运用中可采用拟人和拟物等手法。

    如宋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诗句就很巧妙地以拟人手法,把霜风中的禽鸟“偷眼”和“断魂”的粉蝶刻划得十分生动。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则是以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使不动为能动,使动者如有情。

    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诗句则将用动态中的“蝉噪”、“鸟鸣”来衬托出“林逾静”和“山更幽”。从而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

    这种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出静境。这种手法也是经常配合使用的。

    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诗,是在细微体察和选择在各种静境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声音和动作来加以描写的。

    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化静为动也好,以动写静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四、运用正反对比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法。宋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实际上比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意,以物比事,以事比意,等等皆是。所。

    4.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 诗人风格陶渊明 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

    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

    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

    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

    如:《卖碳翁》。 韩愈 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 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

    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

    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 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

    “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

    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

    如;《江雪》 李贺 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 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

    如:《山行》 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 古诗文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诗经》就是最早以诗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东汉(公元25-220年)逐步发展为楚辞、乐府、古绝和古风等艺术形式。

    又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兴起和发展为格律诗。它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对称美、内容的意境美,确定了在整部文学史中的地位。

    几千年来,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地孕育、变化和发展着,可谓久盛不衰、光彩夺目。诗词需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纵观我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大致包括:叙事写景的描写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和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赋,就是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即朴素地描写创作的现实,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它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手法。

    兴,就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想象。想象的起点或契机就是兴。

    赋、比、兴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和互为兼用的。一、典型化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捷径。

    赋法是以直叙和白描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叙能富有更强的感染力,那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现实、最有价值意义、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写,才能撑起情感的大厦,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词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可能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塞到诗词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减,或藏或露。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在“典型化”的过程中,诗人们常用“以少总多”和“以小见大”之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

    任何情况,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能祥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仅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动态描写,就突出了春初时节的一派生机。而“以小见大”则是以局部见全体,一斑观全豹,以有限见无限。

    通过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也就达到“以小见大”之效果。如聂绀弩的七律《锄草》一诗中的“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锄草的小事来描写,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破旧立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以少总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见大则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二、夸张描写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实。

    《文心雕龙??奈饰》说:“自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运用的。

    所谓夸张,就是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识地将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征。如聂绀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

    用夸张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但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现实为依据,即要抓住当时当地的情况反映其真实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于事实,否则,容易引起读者误解。

    这应该象文学创作中讲的,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夸张不同于虚夸,夸张的目的在于使人感受主观的感情态度,使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

    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益出于诗人之赋。”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这都是对事物的数量和动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更能表现出大自然这一壮观美丽的景象。

    三、以赋作比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在运用赋法的过程中,如何使诗人笔下的静物,描写得活泼跳脱,富有生机,主要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感。

    具休说也就是化静为动和以动写静的修辞方法。具体运用中可采用拟人和拟物等手法。

    如宋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诗句就很巧妙地以拟人手法,把霜风中的禽鸟“偷眼”和“断魂”的粉蝶刻划得十分生动。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则是以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使不动为能动,使动者如有情。

    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诗句则将用动态中的“蝉噪”、“鸟鸣”来衬托出“林逾静”和“山更幽”。从而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

    这种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出静境。这种手法也是经常配合使用的。

    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诗,是在细微体察和选择在各种静境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声音和动作来加以描写的。

    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化静为动也好,以动写静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四、运用正反对比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法。宋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实际上比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意,以物比事,以事比意,等等皆是。所。

    6.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e5a48de588b67a6431333365653766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3、疏密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4、动静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5、浓淡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

    7. 诗词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秋夕月舞/回答

    8. 古诗词都有哪些表现手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yuqing43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中考题型: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