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蝉本以高

    1. 《蝉》一诗中本以高难饱的“高”是什么意思

    原诗: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所以这句话意思是,自身清高,品德高洁,但却人生道路不顺(一般读书人指当官的路不顺,仕途不畅).。

    2. 唐诗蝉的意思

    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 关于蝉的古诗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初]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社日关路作

    白居易

    晚景函关路,凉风社日天。

    青岩新有燕,红树欲无蝉。

    愁立驿楼上,厌行官堠前。

    萧条秋兴苦,渐近二毛年。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沧浪静吟

    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4. 关于蝉的古诗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唐诗蝉本以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