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李冰鉴像唐诗一样生活

    1. 《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描写音乐的作品,且都是千古名篇。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诗的丰富与华瞻。《李凭箜篌引》反映了李贺的一贯风格,想象奇特夸张因此显得瑰丽奇幻而略带奇诡。

    但是作者似乎只是纯粹的描写乐手高超的技艺以及所听之后的感觉,并没有注入作者自己多少情感倾向。整首诗在乐手演奏完之后就没有了,因此显得急促而有力。

    《琵琶行》则更多的通过环境的铺垫以及听者所感受的触动来描述乐手非凡的技艺。当然直接描写的也很多。

    而且作者对乐手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认同。所以才发出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句。

    正是有了作者强烈的感伤和认同以及对此精彩的描述使我们千载之后读之依然动容。由于《琵琶行》的体裁优势也更加缠绵低徊。

    所以我个人认为《琵琶行》更加优秀。

    2. 唐诗与宋词

    喜欢宋词,一直多于唐诗的。

    最初的接触,是在那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惨中留下的印记。以往,每当遇到些不如人意而又无法扭转的境况,这声慢的低呤就会不经意间浮现脑海。遥想当年国破家亡夫死词存的李清照,可否会相信千年后依然会有人在月下与她同呤?

    多少年过去了,于宋词的喜欢依然执着。几多豪放,几多婉约,构成了人间至真至美的图画。唐诗是特别好的,但平仄纷繁,韵脚复杂,非千锤百炼不能成句,若要成诗流芳千古须得付出多少才气与风华?自觉词却不然,平易近人许多,随意许多。循着突发的感触和藏匿已久的心事,且行且歌,当真妙不可言。大约现代诗但凭想像崇尚新奇的概念是始于宋词在韵律约束方面的解脱?

    一杯清茶,一把藤椅,一本宋词,阳台一角便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世界,沉醉于宋词中浅浅的清愁,淡淡的落寞。也许是朝代的衰退影响了词人们的心情?词中多有拟歌先敛,欲笑还颦的无奈。春花秋月时时不了,西楼之上夜夜东风。物是人非自当流泪,孤雁单飞两处相思。大江东去后,淘尽的何止风流人物?千千心结,也不知谁来挽救。

    品味着词中各样忧伤。心,却在忧伤中一再宁静。他们,承载着各自的不幸,却把它用优美的文字表达,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而这千年后再多的崇拜与认可,却终是解不了千年之前词人们的心结。于是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承认自己是可怜的,哪怕要在忧伤中独自行走。这个世界之于我们,生命,已是最大的赏赐吧。

    3. 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蕴涵生活中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

    4. 唐诗在中国诗坛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 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 化的繁荣。

    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 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 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 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 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

    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 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

    这就为诗 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

    这,对於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 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 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最后, 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 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 份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 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 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缘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徵。

    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 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 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诠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 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 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於诗形的讲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 包括律化了的绝句----小 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

    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 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 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

    四 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 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 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像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 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 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公元七五 五年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 中都散发出强烈的浪漫气息。

    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 像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像是侠少。这,实 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於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 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 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 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 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於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 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人是 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 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 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 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等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 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 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 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 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

    5. 类似《出塞》这样的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还有哪些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6. 唐诗与宋词各自的特点及它们的别区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

    7. 关于送别的唐诗的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

    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8 送。

    8. 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李冰鉴像唐诗一样生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