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过骊山作唐诗鉴赏

    1. 过骊山作赏析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

    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

    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到任四月即劳瘁而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

    间亦有关怀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

    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

    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

    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

    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

    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2. 《过骊山作》杜牧答案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答案:1、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是不是这一个啊?

    3. 过骊山作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

    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4. 过华清池绝句赏析 杜牧

    华清宫:故址在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玄宗、杨贵妃的游乐之地。回望:回头远望。绣成堆:形容骊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千门:华清宫的宫门。次第:一个接一个地。一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妃子:指扬贵妃。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患悬念。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5. 概括分析杜牧的《过骊山作》的主旨和立意⑹分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答案: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6. 过骊山作的主旨和立意

    1、主旨: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2、立意: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原文: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白话译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

    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梁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此诗出自唐代·杜牧《过骊山作》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过骊山作》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这首诗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

    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 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 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