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傅璇琮唐诗

    1. 闻王吕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六尺六,绵州昌隆(现四川江油)人,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题解〗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我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2. 求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

    前记 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有关《河岳英灵集》及编选者殷璠的评论、考证,后一部分是《河岳英灵集》的整理点校。

    《河岳英灵集》是唐人所选唐诗的一种,但它不是一部寻常的诗歌选本,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从文献材料上说,由於它的选录,保存了若干唐人的诗(其中如贺兰进明、李嶷等好几位诗人,《全唐诗》据《唐诗纪事》采录,而《唐诗纪事》即直接采自《河岳英灵集》)。

    它的理论上的价值更加明显。它所提出的兴象说、音律说,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歌的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

    殷璠与王昌龄,是开元、天宝时期最具理论系统的诗论家。 但长时期来,这两位诗论家的意义却得不到足够的认识。

    原因在於研究不足。对於殷璠与王昌龄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王昌龄,一般都单纯地把他视为有特出成就的诗人,而忽略他还是很有系统的、极富理论色彩的诗论家,他的《诗格》长时期中被认为伪作,原因即在於没有对《诗格》进行实实在在的清理。对於《河岳英灵集》的研究,这些年来有一定的进展,有几位研究者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但以往的研究还只限於一个一个专题,而更大的遗憾是,对《河岳英灵集》本身缺乏认真的整理,以致长时期来没有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较为信实可靠的本子。 殷璠所编的这部诗选,他自己说是两卷,宋人的公私书目,也都作同样的记载。

    但从明代开始,却都著录成三卷,一些有名的刻画家,也按三卷本刻印,较早的两卷本遂不为人所知,以致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与钟嵘《诗品》相并比,说钟嵘《诗品》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殷书既然也分为三卷,当也同样有抑扬之意。 这就造成了评价上的极大的误解。

    而在文献整理上,自从三卷本流行,一般也就根据这三卷本来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文字上的校勘。本世纪五十年代,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了一部《唐人选唐诗》。

    这部书的印行曾起到材料普及的作用,对研究者带来较大的方便。 但也有很大的不足,即底本选择不严,校勘不细,《搜玉小集》等几种都有这种缺陷,而问题最大的则是《河岳英灵集》。

    编者不选择较早的两卷本,却选择后起的三卷本(四部丛刊初影印明刊本),书后虽附有临毛斧季、何义门的校记,却又缺漏极多。而又因为自五十年代以来就仅仅印行了这一部《唐人选唐诗》,於是研究者在作文献整理时即据此作为版本的依据。

    这裹不妨举一个小例子。近年巴蜀书社出版了王仲镛先生的《唐诗纪事校笺》,这是一部很见工力的著作。

    但王先生在据《河岳英灵集》校勘时,当即是据这部五十年代印行的本子。这样,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作异文校时,校记中说《河岳英灵集》与此不同,而作某某,但实际上宋刻本《河岳英灵集》恰恰不作某某,而同於所校的文字。

    近代印刷术的发达固然可以促使古籍的流通,但如果采择不当,工作做得不细,也反而可能以次品当真品,从而给文献整理带来更大的不便。 鉴於以上情况,我们遂决定对《河岳英灵集》本身进行清本正源的整理,希望恢复两卷本之旧,并结合明代流传的几种本子,加以汇校。

    我们这样做,是想为理论探讨提供较为札实的材料基础。同时也想表明,我们对於古代遗产的研究,确实需要对基础工作的重视。

    我们对古代有代表性的著作,要一部书一部书进行清理和研究,做一项有一项的成绩,使后来者能据此再向前进展,而不要仍遗留不少问题,使以后的研究者还不得不再回过头来补正我们的遗误。 前面的几篇专文,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这次作了若干改动。

    我们诚恳地等待读者的批评。 一九九一年一月 。

    3. 试诗 古文翻译

    浅谈唐代试律诗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由于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因而试律诗也被称为“省试诗”、“省题诗”。清人则习惯上称它为“试帖诗”。唐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六韵,清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八韵。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毫无文学艺术价值。但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也期冀能引起当代教育者的思考。

    一、试律诗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原因

    试律诗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乾隆时期。就试律诗的产生时间由于众本各异,故历来为后人所争论。而多数学者以《新唐书》为本,皆谓之起于永隆年间。而傅璇琮先生却认为,当时所试杂文,并非包括试律诗。

    “。浅谈唐代试律诗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由于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因而试律诗也被称为“省试诗”、“省题诗”。清人则习惯上称它为“试帖诗”。唐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六韵,清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八韵。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毫无文学艺术价值。但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也期冀能引起当代教育者的思考。

    一、试律诗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原因

    试律诗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乾隆时期。就试律诗的产生时间由于众本各异,故历来为后人所争论。而多数学者以《新唐书》为本,皆谓之起于永隆年间。而傅璇琮先生却认为,当时所试杂文,并非包括试律诗。

    “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新唐书·选举志》)

    傅璇琮先生引《登科记考》“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故而,他认为,试律诗的真正产生时间当在唐开元年间。而《韵文概论》中也说“自中唐以后,官场考试时兴了一种试帖诗,这种诗实际上就是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关于五言六韵十二句的问题,将在下文论叙。我们可以看到,“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此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而《新唐书》中明明是“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文律,文章韵律。也就是说,杂文必须讲究韵律。而论表,是实用性文字,要求朴实,不讲究韵律。我们知道,永隆二年是唐高宗李治执政的后期,而当时武则天也与他一起被称为“二圣”,她好诗喜吟,游乐之处必赋诗咏唱,对诗人有奖掖备至。而唐中宗也是好诗之人,他命上官婉儿彩楼评诗的故事,也是众人所知晓的,所以诗赋取士当可能在中宗时期。而《唐摭言》中也有“至神龙元年方行三场试,故常列诗赋题目于榜中矣”之语。

    以诗赋取士,是唐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而试律诗却历来为世人所诟病,其主要原因便是束缚人的思想,没有佳作。傅璇琮先生在《唐诗论学丛稿》中也说“唐代进士科的考试诗赋,对文学发展起消极作用。”诚然,事物的发展有其积极消极的两面性,但我们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利弊孰轻孰重,如果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那么为什么试律诗还是得以顺利发展呢?这一点,傅璇琮先生在《唐诗论学丛稿》中也说了几点。“科举考试面向地主阶级整体,它以文化考试为主要内容,这就刺激地主阶级对其子女进行文化教育,客观推动社会普及作用。”暂且不谈科举考试是否面向地主阶级整体,至少其积极作用已体现了。而真正吸引学子的可能就是“科举及第,免除徭役”的政策了。《全唐文》卷六十六“穆宗下诏‘将欲化人,必先兴学,苟升名于俊造,宜甄异于乡闾。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明加训诱,名登科第,即免征徭。’”这是就科举来说。那么为什么试律诗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呢?金诤先生在其《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说道“诗赋考试要求士人有相当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士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然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唐以后,由于考官们认为经义策论缺少真才实学,只是靠死记硬背,于是进士考试中,诗赋列为第一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例程。

    4. 王之涣简介资料作品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编辑本段]诗人经历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王之涣墓志铭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事迹

    【旗亭宴饮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是,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参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 这中 均有 关于 诗人的描写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点评

    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5.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代表作家好作品有哪些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乐歌唱,创作之盛,终唐之世未衰.盛唐前绝句,兴象玲珑,语意浑成,情景单纯,韵味悠长;以李白、王维、王昌龄最为擅场。

    6. 《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提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永恒江月的相遇,意味着初唐的先觉诗人们的诗学触角开始伸向天地宇宙,做着迎接“醉态盛唐”的准备,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

    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

    一、震撼从清算宫体诗的罪孽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以下简称闻文),考查了“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的诗坛状况,认为“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因为“他们制造了”“人人眼角里是****,人人心中怀着鬼胎”的宫体诗。

    那些宫体诗的作者,“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他们“由意识到文词,由文词到标题”,“可算作一种文字的裎裸狂。”

    “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庭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和力才能拯救它。”然而“谁知那些北人骨子里和南人一样,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他们马上又屈服了。”

    所以“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主的,虚伪的存在。” 闻文不啻为清算宫体诗罪孽的檄文,在学术界亮出了一面大纛。

    横空出世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似乎给了闻文立论的一个注目礼,当然还有卢照邻《长安古意》和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以及刘希夷《公子行》《代悲白头翁》等。 “但是堕落毕竟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

    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 卢照邻《长安古意》“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如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它“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由此“扩充到卢骆二人洋洋洒洒的巨篇,这也是宫体诗的一个剧变”,“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

    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有真实的感情,所以卢骆的来到,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

    有感情,所以卢骆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预言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刘希夷《公子行》《代悲白头翁》是宫体诗“感情返到正常状态”的“又一重大阶段。”

    “就在此刻”,“烦躁与紧张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晶莹的宁静;”“恋人才变成诗人,憬悟到万象的和谐,与那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神秘的不可抵抗的美,”“从美的暂促中认识了那玄学家所谓的‘永恒’,”“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恋人也就变成诗人了。”“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是的,唐初诗坛被梁陈余风所笼罩,从形式到内容都在沿袭宫体。武后当政,诗坛转机,“四杰”、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担当了诗界先觉者的使命,一方面在南朝诗歌讲求声律的基础上,使五、七言律体定型并完善了七言古体;另一方面,他们努力开拓新的诗歌天地,题材由宫闱私情转变为男女健康之爱,体制由台阁应制转变为江山风月,风格由萎靡细弱转变为爽快清新。

    张若虚则一跃而登上顶峰,成为一颗亮星。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庭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1] 有罪孽,就一定要洗净,但问题出来了。

    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算不算宫体诗,这重要吗? 时隔50多年后的80年代初,程千帆、周振甫、吴小如三位先生,先后分别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春江花月夜〉再认识》《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题撰文(以下简称程文,周文,吴文),对闻文的评价进行了讨论,讨论主要围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算不算宫体诗的问。

    傅璇琮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