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必修五唐诗三首一词多义

    1. 第五课古诗三首5年级下册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感情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一词多义

    1、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2、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名词)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中间,名词)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副词)

    3、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介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动词)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名师:判罪,动词)

    4、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动词)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动词)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名词)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动词)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发出,动词)

    5、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名词)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形容词)

    6、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名师:亲信,心腹,名词)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名词)

    7、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8、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动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9、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副词)

    盖在殷忧(因为)

    10、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11、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12、计:

    计未定(计策)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13、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引申为交情)

    14、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往,到……去,动词)

    15、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1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道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辞谢)

    17、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如,及,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连词)

    18、闻:

    闻道百(听见,听到,动词)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3. 高中语文必修五一词多义文言词语即可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4.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的一词多义

    【遗】

    1、遗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2、赠送,读(wèi):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当】

    1、对着,面对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应当: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孔雀东南飞》)

    3、处于某个地方或时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 高中语文必修五一词多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6. 一共五个字一词多义:1.田2.而3.就4.旦5.到6.善需要有原句和这个词在

    一词多义:1.田:田里的庄稼成熟了 田--------地田老师辛苦了 田--------姓2.就:他拿起笔一挥而就 就--------成功就是,你说的很对 就--------表示同意3.旦:李阳信誓旦旦地说他能行 旦--------诚恳他玩电脑通宵达旦 旦---------天亮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旦--------- 早晨今天是元旦 旦----------某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旦---------我国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4到:在国外旅游时差到不过来 到---------颠倒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到---------到达之处请原谅.到--------周到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到---------- 结束5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善----------善良;好心敌人不会善罢甘休 善---------罢休善于和孩子们打交道 善----------擅长。

    必修五唐诗三首一词多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