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纪事明录

    1. 大慈寺的民间故事

    宋代尚书侯继图,在成都做官时的政绩并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倒是他游大慈寺的一段奇妙姻缘传为诗中佳话。宋人的《玉溪论事》记载说:侯继图即使做官,也保持着温文尔雅的儒士风范,时常光顾成都的文化名胜大慈寺。 “一日秋风四起,(侯继图)倚栏于大慈寺楼,有大桐叶,飘然而坠。”上有诗云:拭翠敛双蛾,为郁心中事。

    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

    书向秋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意。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而且,叶上的字体也十分秀美。于是,候继图将题诗桐叶带回家珍藏起来。五年之后,候继图娶了成都一位豪门闺秀任氏为妻。任小姐不仅美丽聪慧,而且精通诗文,但时常为这场不由自主的婚姻闷闷不乐。一次,任小姐无意中发现题诗桐叶,极为惊讶。这正是她五年前游大慈寺时,在桐叶上写下的诗。她把题诗桐叶拿到侯继图面前,问道:“此是妾书叶时诗,争(怎)得在公处?”侯继图回答说:“在大慈寺阁上倚栏得之。”任小姐开心地笑了。侯继图接着又说:“即知今日聘君非偶然也。”从此,夫妻俩恩爱有加,侯继图也是官运亨通。

    从侯继图与任小姐的故事,联想到了《本事诗》的记载:唐代诗人“顾况在洛东门,坐流水上,得梧叶上诗云: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第二天也在桐叶上题诗: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将其投向流经皇宫的小溪。过了十余日,有人又得诗: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流取次行。

    并拿给顾况看。顾况见之,不禁黯然神伤、摇头叹息。《唐诗纪事》说诗人卢渥从御沟也拾得一首绝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还有《青琐高议》,以及《侍儿小名录》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一切皆让人倍感凄凉。而发生在成都的桐叶题诗,则让人感到幸福。故事反映出古代文人心目中的成都,总会给人们带来心想事成的快乐。

    2. 《唐诗纪亊》的内容 写了什么 谁写的

    唐诗纪事》 《唐诗纪事》 作者:佚名 以诗系事的唐代诗人及作品评论汇集。

    南宋计有功编撰。计有功,生卒年不详。

    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邛州安仁(今四川邛崃东北)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

    绍兴五年(1135)以右承议郎知简州,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绍兴七年赴临安奏对,向高宗献所著《晋鉴》,升任直秘阁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

    绍兴二十八年知眉州,后移知嘉州。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从舅,曾参与张浚幕府,参赞抗金军事活动。

    此书81卷,收唐代诗人1150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

    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据自序说:他闲居寻访,凡唐代“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

    间捧宦牒,周游四方,名山胜地,残篇遗墨,未尝弃去”。其编纂方法:凡是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录名篇,或存全璧,或记本事,兼采品评;凡其人可考的,则撮述其世系爵里和生平经历,使“读其诗,知其人”。

    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搜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在《唐诗纪事》以前,记录诗人遗闻轶事、以诗系事的著作,如孟□《本事诗》和范摅《云溪友议》等,虽已出现,但有系统、有目的地把唐代诗人的生平、作品及评论等资料汇集成书,则自计氏始。

    后来《宋诗纪事》和《明诗纪事》等,都是受此书的影响而编纂的。但是,此书也存在不少问题。

    计氏选录的作品,较多是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和试帖诗,对达官贵族的投献应酬诗以及流连光景之作,而对批判时政、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辑录的纪事资料,漫无抉择,兼收并蓄,其中有不少神鬼怪异、梦兆谶应和宣扬宿命论的纪载,甚至还把毛仙翁特别列为一卷。

    因疏于考订,小有误收作家等情况,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如李元操之为隋李孝贞字,漫附开元中;僧隐丘《琪树》诗之为《丹阳集》中蔡隐丘诗,误去‘蔡’字作‘僧’;晋释帛道猷诗误作昙翼,列僧中,皆当是正。”此外,还将隋弘执恭误作唐人;王绩和王 □原是一人,误作二人;卢渥条中的纪事原出《云溪友议》,误注出《本事诗》等。

    《唐诗纪事》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王禧刻本,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洪□和张子立又据王 禧本分别翻刻。洪□本即清平山堂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

    张子立本今不多见,郑振铎曾藏有第15卷至75卷,见《西谛书目》。毛晋在崇祯五年(1632)所刻的汲 古阁本,卷首有张子立序,似即据张本翻刻。

    据王禧自 序云,他在客中邂逅计有功之子,“因得是书,立命数 十吏传录,其间不能无鲁鱼亥豕之误”。因而据王禧本 翻刻的洪□本,脱误舛错的情况很严重。

    汲古阁本在翻刻时曾经毛晋校订,但仍有讹脱,尤其是纪事部分。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用《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据汲 古阁本、《全唐诗》和有关唐人诗文集笔记、小说等校 勘,标点排印,是较为完善和通行的本子。

    3. 贺之章写了哪些文章

    贺知章(659-744)唐朝人,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

    少时以文章诗词知名。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年),入丽正殿书院撰修典籍,后转太常少卿。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不久,又为太子右庶子,充侍读。二十六年,调任工部侍郎,不久,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天宝三年(744年),患病之后请度为道土,告老还乡。不久寿终。

    唐肃宗称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岗之良玉。”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存诗19首录入《全唐诗》。

    工书法,尤擅草隶,当世称重。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好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称“醉八仙”。

    4. 黎姓状元进士名人录

    黎 逢,唐文学家。

    大历十一年(776)在京,与韦应物唱酬。十二年登进士第,为状元。

    建中三年中经学优深科,曾任监察御史。梁肃《郑县尉厅壁记》言其撰有《郑志》,今佚。

    《全唐诗》卷二八八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卷四八二存其文九篇。事迹散见梁肃《郑县尉厅壁记》、《唐摭言》卷五、《唐诗纪事》卷三六。

    黎 干,唐臣。戎州(四川兴文)人。

    善星纬术。初翰林,后擢谏议大夫、封寿春公。

    后出为桂州刺史。复拜京兆尹,初以治称,后“自以得志,无心为理,贪暴益甚,徇于财色”(《旧唐书》)。

    德宗时,与刘忠翼密谋事败,赐死蓝田驿。 黎 在,宋邛部川(今四川越西)都蛮王。

    于天圣八年(1030)遣卑郎、离灭等贡宋方物,占城、龟兹、沙州亦皆入贡。晏殊请图其人物衣冠,并访风俗人情以付史官,诏可。

    次年,命黎在为保义将军,其部族三十余人为郎将、司戈、司候。景祐元年(1034),邛部蛮请岁入贡,以路途遇远,诏谕五年一贡。

    黎贵臣,南宋学者。字昭文。

    湖南醴陵人。贡士。

    幼年读书邑南金龟山下,后受业于朱熹,讲明道学,一时湖湘士子多宗之。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知潭州,就聘为岳麓书院讲书执事,与湘潭郑一之共同措置书院教务。

    卒后,邑人于其幼年读书处建立昭文书院,遗址至今犹存。 黎 斌,明书法家。

    华容人。其先本姓杨,祖杨元勋出继姑氏,改姓黎。

    宣德(1426-1435)间,以楷书精工举为宁乡县丞,有德政,民建祠祀之。子黎淳亦有名。

    黎 淳 (1423-1492),明学者。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

    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僖,世称黎文僖。

    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外,著有《龙峰集》、《明试录》、《黎文僖集》等。 黎 贯,明臣。

    字一卿,从化(今属广东)人。正德十二年进士。

    官御史。嘉靖时,出按江西。

    适逢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减笾豆佾舞之数,御制《改正祀典说》,颁示廷臣,而孚敬复撰写《祀典或问》以希合帝意。贯率同官合疏争。

    帝震怒、削职为民。久之,卒于家。

    黎民表 (约1549年前后在世),明学者。字惟敬,号瑶石山人。

    从化(今属广东)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授任翰林院孔目。

    其后,转任吏部司务。善文,又供职于内阁,任制敕房中书。

    万历间,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而辞归。平生嗜学,工诗,尤善书画。

    诗与梁有誉、欧大任齐名,书画皆闻名于时。著有《瑶石山人稿》十六卷、《北游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录》、《清泉精舍小志》等。

    黎庆永,明臣。字锡公,号耳庵。

    华容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

    累官礼部郎中,迁广西驿道。摄臬司事,活死囚百余人。

    为人耿介不阿,督学贵州,请托皆绝。旋晋贵州按察使。

    明亡,隐居山谷。著有《西山草堂吾庐诗》。

    黎士宏 (1618-1697),清臣。一名士弘,字愧曾。

    长汀人。少游李世熊之门,与弟士毅读书佛祖峰僧寺。

    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历任江西广信府推官,永新知县,陕西甘州同知,江南常州知府。

    居官清廉,清查屯粮,彰善惩奸,支放监饷,亲验仓封,诸多政绩,为民称颂。曾被钱谦益等推为海内名士。

    康熙十六年(1677),以平息河东之乱,晋升陕西布政司参议、参政。后因母老乞归,家居近二十年。

    能诗文、绘画,好古物。著有《西陲闻见录》、《托素斋集》、《仁恕堂笔记》、《理信存稿》等。

    黎大观,清臣。字三湘,号孚斋。

    华容人。黎淳裔孙。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授宜黄知县,到任后,尽除陋规,筑永丰陂,建通津桥,民赖其利。

    又修葺学宫,增置学田,教化大兴。擢刑部主事。

    离宜黄时,县人空室以送,卒后建专祠祀之。 黎 简 (1748-1799),清画家、诗人。

    广东顺德人,字简民、未裁,号二樵、石鼎道士。诸生。

    工山水画,苍润简淡,皱擦松秀,纯似文人逸致。兼能诗词,与其交往的同邑张锦芳、黄丹书,番禺吕坚,皆以诗著称。

    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黎吉云 (1795-1854),清臣。

    字樾乔,原名光曙,字月乔。湖南湘潭人。

    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御史。掌稽查颜料库,杜绝一切弊端。

    署兵科掌印给事中。以病去职,再起为御史。

    时鸦片战争起,上疏痛陈时务,语多切直,称于时。太平军兴,奉命巡城,以言事忏王大臣,降五级,遂致仕。

    工书。与何绍基友善。

    著有《黛方山庄诗集》等。 黎福畴 (?-1863),清臣。

    字寿民。湘潭人。

    咸丰二年(1852)进士。任蒿城知县,父卒,扶柩返湘。

    旋投曾国藩军,在江西、安徽筹办粮饷军械。1861年代理无为州事。

    同治元年(1862)署理宁国府,兼摄泾县事。在任三月,病卒,赠太仆寺卿。

    黎亚义 (?-1883),清末黎民起义首领。广东儋州(今儋县)人,黎族。

    道光十三年(1833)与蒋凤章等率黎民千余人起义。曾攻占田头、王五等地,坚持斗争数月。

    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 黎雨稼,清学者。

    字耕书。咸丰诸生。

    书画并入能品,诗则苍洁幽秀,五言诗尤长。著有《云。

    5. 锦标赛中的“锦标”是怎么来的,什么意思啊

    锦标赛的“锦标”起源于: 竞渡

    也就是端午节的划龙舟,唐·骆宾王的《竞渡诗序》是最早见证

    唐代的龙舟竞渡,已经达到很大规模。唐·骆宾王《竞渡诗序》云:“便媚舞袖,向绿水以全底;飘扬歌声,得清风而更远。”刘禹锡诗:“绿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吴和子词:“画鼓轰雷,红旗挚电,夺罢锦标万彻。”

    以下是关于划龙舟的具体习俗:

    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演化为赛龙舟民俗活动。是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龙舟身长而窄,首尾高翘,船头雕饰龙头,龙嘴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船身彩绘鳞甲,熠熠发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龙舟竞渡。(〖夹注〗明·黄克晦(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桨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槕中流风澹荡,同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宴耽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

    泉州赛龙舟分龙船鼓、祭江、竞渡三阶段。

    龙船鼓:泉谚:“五月节,龙船鼓,满车路。”车路即街道,意街头巷尾充塞鼓声。打船鼓从四月初一打到五月初五晚上,意味赛龙舟的时节到了,要做好准备。

    祭江:在五月初五子时举行。拟参与竞渡的龙舟上备好猪头五牲,人们打鼓开船,划向上游,表示人们获悉屈原投江噩耗,心情悲痛,急切追救。到祭江地点,船靠岸边,举行祭悼仪式。祭毕,让船顺流而归,表示在汨罗江找不到屈原的尸体,无可奈何而失声痛哭。

    竞渡:祭江之后,择时揭开。龙舟上插一把形似幢幡的蜈蚣旗,或由指挥官挥舞一把1米多长的头旗,每艘龙舟配备30到50人,其中8人在后撑竹篙,3人在船尾掌舵,还有旗、鼓、锣手各1名,其余在前划桨。竞渡时,旗手在船头摇旗喊号子指挥,鼓、锣手击出急促有力的锣鼓点,健儿拼命划桨撑篙;掌舵者边掌舵边与旗手一起呐喊号子助威,同时用一只脚按号子节奏齐踩船板,让船头一起一伏地冲波逐浪向终点冲刺。

    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

    6. 中华名人录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7. 宋诗纪事作者是什么朝代

    它是一部宋代诗歌资料汇集。清代厉鹗(1692~1752)辑。共100卷。

    录宋诗作者3812家,各系以小传。以事存诗,以诗存人。有关传记性质的事,列於作者小传之后、诗之前;有关诗的本事,列於诗后。无事可采、无他书徵引而又有多首诗的作者,则选录其一首或几首,故本书兼有诗选性质,效计有功《唐诗纪事》之体而又有所发展。厉氏此书,“访求积卷”,除诗话、笔记外,有总集、别集、类书、史书、方志、金石、碑帖,网罗丰富。他所引的个别书,今天已不易见到。厉氏对於前人著述中有关宋诗作者的一些评述,做过“博稽深订”(自序);对於作者有疑问的诗篇宋代诗歌资料汇集。清代厉鹗(1692~1752)辑。共100卷。录宋诗作者3812家,各系以小传。以事存诗,以诗存人。有关传记性质的事,列於作者小传之后、诗之前;有关诗的本事,列於诗后。无事可采、无他书徵引而又有多首诗的作者,则选录其一首或几首,故本书兼有诗选性质,效计有功《唐诗纪事》之体而又有所发展。厉氏此书,“访求积卷”,除诗话、笔记外,有总集、别集、类书、史书、方志、金石、碑帖,网罗丰富。他所引的个别书,今天已不易见到。厉氏对於前人著述中有关宋诗作者的一些评述,做过“博稽深订”(自序);对於作者有疑问的诗篇,於诗后间加按语说明。此书前后历20年方成。《四库全书总目》、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今人钱钟书《宋诗选注》先后举出其重出互见、失考误考、开错书名、删改原诗之处多处。此类例证,现在仍时有发现。然而此书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资料汇编。

    此书问世后,宋代遗文轶事又陆续出现。清末陆心源(1834~1894) 继起,辑《宋诗纪事补遗》100卷,复增宋诗作者约3000家。《补遗》疏漏较多。

    《宋诗纪事》有清乾隆原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宋诗纪事补遗》有清末刊本。,於诗后间加按语说明。此书前后历20年方成。《四库全书总目》、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今人钱钟书《宋诗选注》先后举出其重出互见、失考误考、开错书名、删改原诗之处多处。此类例证,现在仍时有发现。然而此书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资料汇编。 此书问世后,宋代遗文轶事又陆续出现。清末陆心源(1834~1894) 宋诗纪事

    继起,辑《宋诗纪事补遗》100卷,复增宋诗作者约3000家。《补遗》疏漏较多。 《宋诗纪事》有清乾隆原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宋诗纪事补遗》有清末刊本。

    8. 送友游吴越翻译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铈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钓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9.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代表作家好作品有哪些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乐歌唱,创作之盛,终唐之世未衰.盛唐前绝句,兴象玲珑,语意浑成,情景单纯,韵味悠长;以李白、王维、王昌龄最为擅场。

    10.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生平简介

    刘皂,生平事迹不详。据《旅次朔方》一诗

    看,可能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人。唐令狐楚的《元和御览诗集》和韦庄的《又玄集》都选了他的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说他是唐德宗贞元间人。《全唐诗》录存他的诗五首,都是绝句。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咸阳深。

    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