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独不见

    1. 古诗《独不见》的赏析

    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⑤。

    【注释】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不相见之苦。

    ②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海燕:燕子,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古时为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流黄:杂色丝绢。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诗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多么芬芳,多么华丽啊!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啊!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2. 古诗《独不见》的赏析

    独不见唐代: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赏析】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

    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

    “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

    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3. 唐诗记李将军回来李白

    唐代李白的《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唐诗独不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