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访隐者不遇翻译

    1.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译文

    译文:秋天的雨水慢慢地下着,睡觉做梦还数着算着觉睡得太少。蝉也去尽了,树上的黄叶也落尽了,只有拿一树的冬青还是绿色,可是人还没有归来。

    原文: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译文: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原文: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商隐

    2.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译文

    一、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二、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三、原文: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朝代: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情节是写访隐者不遇,表露出诗人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以白云深赞其高洁,以苍松显其风骨;钦慕而不遇,则突出了诗人怅惘之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更在于善于抒情。寻友不见,继之以一问三答,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这首诗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从造型的递变,映衬出作者的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3. 古诗 寻隐者不遇 意思

    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唐代诗人贾岛想到了他隐居在山中的朋友,便想去山中会会他。

    于是,他收拾好行李,高兴地朝朋友的住处走去。一路上,景色秀丽,风景迷人。

    山林里,一片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松树挺拔鸟语文香,贾岛不禁感叹到:“我这位朋友隐居的环境真优美啊,他在这儿一定过得不错。”到了隐者的家,出来迎接的却不是隐者本人,却是他的童子。

    只见这位童子身穿布衣,手上拿着一个树枝,后面还跟着一只斑点狗。贾岛迎上去问道:“你好,请问你家先生呢?”童子答道:“我家先生到山中采药去了。”

    贾岛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那你知道他在哪儿吗?”“我也不清楚,他只在这座山中,云雾弥漫,山林深处,不知在何处。”贾岛略带遗憾地转身走了,但他心想:虽然这次来没有遇到他,但这一带风景迷人,我就是当来郊游了,我也不虚此行了。

    4.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解析

    原文 作者沈熙乾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5. 古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作品名称:寻隐者不遇作品别名:访隐者不遇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者:贾岛分享百科名片:作品原文寻隐者不遇⑴松下问童子⑵,言师采药去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⑷。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6.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

    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详解如下参考资料:详解?wtp=tt。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