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纪晓岚批点唐诗附阅微草堂砚谱

    1. 纪晓岚的诗词,哪个最动人心弦

    一次,某官员母亲大寿,当事人请前来祝贺的纪晓岚写首贺诗。

    纪晓岚张口就吟了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的人一听,感到十分惊恐。纪晓岚脸不变色地读道,“九天神女下凡尘”。

    此语一出,大家不但悬着的心放下来了,还高兴得笑起来。谁料纪晓岚又吟出一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一下子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起来,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吟出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母亲。”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情 才郎远送秋江岸,斟别酒唱阳关,临歧无语空长叹,酒已阑,曲未残,人初散。

    月缺花残,枕剩衾寒,脸消香,眉蹙黛,髻松鬟。心长怀去后,信不寄平安。

    拆鸾凤,分莺燕,杳鱼雁。对遥山,倚阑干,当时无计锁雕鞍,去后思量悔应晚,别时容易见时难。

    “蹀躞骄骢”绝句四首 蹀躞骄骢看杏花, 樱桃会后暂还家, 烟波一片孤帆影, 便是仙人贯月查。 放眼澄江万里秋, 飘然一叶似渔舟, 谁知水驿停桡处, 楼上珠帘总上钩。

    推篷看唱采菱歌, 十八王郞衣锦过, 游女无须频掷果, 从来丹桂近嫦娥。 (借用罗海东语,非其本意也) 莲烛携来照洞房, 宫袍新染麝兰香, 得看天际归舟画, 应悟箜篌字两行。

    诗后有跋: “芝轩殿撰及第后,给假归娶,以《秋帆归兴图》索题,此玉堂佳话,世不数见者也。然画中之景与本事颇不相应,融贯为难。

    余老景荒疏,益不能着语,勉成四绝,姑以博粲云尔。河间纪昀题并识。”

    “白头萧散”绝句一首 白头萧散老尚书, 还踏香尘从玉舆, 自笑行装先载笔, 词林习气未全除。 诗后署曰: “癸亥重九前三日观弈道人戏题,时年八十。”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纪晓岚藏铜雀瓦砚 —王敏之 “铜雀瓦砚”,略呈银锭形,纵30厘米,厚4厘米,黑灰色,陶质坚密细腻,砚面中部以下设有倒“凹”字形墨池。砚额硕大,满刻题铭,铭文为一首七言长诗。

    诗文隶书,十九行,三十一句,计二百一十八字,这是纪晓岚藏砚中镌铭字数最多的一方,为1954年保定刘秀臣先生所捐献,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铜雀砚铭为《阅微草堂砚谱》所遗者,现录全文如下: 铜雀台址颓无遗, 何乃剩瓦多如斯。

    文人例有嗜奇癖, 心知其妄姑自欺。 齐征鲁鼎甘受赝, 宋珍燕石恒遭嗤, 西邻迂叟旧蓄此, 宝如商鬲周尊彝。

    饥来持以易斗粟, 强置之去不得辞。 背文凸起建安字。

    额镌坡谷诸铭词。 平生雅不信古物, 时或启椟先颦眉。

    他时偶尔取一试, 觉与笔墨颇相宜。 惜其本质原不恶, 俗工强使生疮痍。

    急呼奴子具励石, 阶前交手相磨治。 莹然顿见真面目, 对之方觉心神怡。

    友朋骤见骇且笑, 谓如方竹加圆规。 三国距今二十载, 胡桃油事谁见之? 况为陶家日作伪, 实非出自漳河湄。

    诸公莫笑杀风景, 太学石鼓吾犹疑。 嘻!太学石鼓吾犹疑。

    此铭虽长,但颇值玩味。铭文先说古物作伪与甘受伪欺之人古有之,继而叙述此砚之来由,与纪氏本人“雅不信古物”之态度。

    从中似可使人领悟:古今作伪欺人者太多,为人不可不慎。 砚额长诗已收入《纪文达公遗集·诗集》卷十。

    此砚经专家鉴定,并非真正铜雀台瓦,但确是纪晓岚遗物。不过其砚铭,却是由他人代笔写的。

    铜雀台瓦,由于历代文人争相歌颂,使得身份大增,正因为如此,早在宋朝就已有仿制的赝品。王安石《铜雀台诗》:“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诧虚名动世人。”

    王安石感叹,世人因慕虚名,以致花费重金收藏的铜雀台瓦砚却多半是赝品。纪晓岚就没有这么痴绝,他收藏器物很富有理性,而非一味搜古猎奇,沽名钓誉。

    他在考虑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该器物的实用性。他对“得一宋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得一汉印,虽谬不成文,亦珍逾珠璧”的鉴赏家,大不以为然。

    面对这方又有“建安字”,又有“坡谷铭”的瓦砚,纪晓岚没有被唬住。“平生雅不信古物”的他,始终认为“瓦能宜墨,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所以才有被朋友们笑作是“方竹加圆规”的杀风景,不止这一回。

    《阅微草堂砚谱》载有一砚,砚铭云:“石庵自江南还,以唐子西砚见赠。子西铭灼然依托,砚则真宋石也。

    砻而净之,庶不致以铭损砚。”由此亦可见纪晓岚高超的鉴赏水平。

    当然,他对石鼓文的怀疑当否,却应另当别论。 砚额题诗左侧,有行书“石庵鉴赏,嘉庆戊午六月”,右侧有隶书“梦禅珍藏于闻妙龛”刻跋。

    石庵,即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同山东诸城人。纪晓岚乡试座师刘统勋之子。

    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著名书法家,尤善小楷,与当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为密切。“嘉庆戊午”,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梦禅,即瑛宝,字梦禅,号闲庵,姓拜都氏,满洲正白旗,大学士永贵长子。曾官笔帖式,三十岁以疾辞归,以诗歌笔墨自娱,与刘墉为文字交。

    另见徐珂《清稗类钞·鉴赏》录有“无锡王莼农(蕴章)孝廉藏铜雀瓦砚,长。

    2. 纪晓岚为和绅文字走狗

    乾隆三十六年,开四库全书馆,把古今已刊未刊的书籍,统行编校,汇刻一部,命河间才子纪昀做总编修。纪晓岚阅历广博,性情诙谐,文字雍容淡雅。野史还说喜欢用大烟袋锅子。他是风流才子,八十岁还“好色不衰”。其中有个故事:纪晓岚因他身子肥硕,生平最怕暑热。一天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他便光着膊圈了辫看书。恰巧乾隆进来,他不及披衣,忙钻入书案下藏起来,不料已被乾隆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乾隆便踱到纪晓岚座旁,静悄悄地坐着。纪晓岚伏了许久,汗流浃背,不免焦躁起来,听馆中人寂静无声,以为乾隆已走,就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走了么?”语方脱口,转眼看见座旁正坐着乾隆。纪晓岚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道理可生,无道理即死。”众人都为纪晓岚捏一把汗。谁知纪晓岚却不慌不忙,从容奏说:“老头子三字,是京中人对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乾隆听到后哈哈大笑,直夸纪晓岚机敏。

    纪晓岚诙谐有余,但治世不足,仅是个文人,而且与和珅官位相差太远,不可能有与和珅对着干的机会。纪晓岚的一生只是与文学为伴,在大政方针与国计民生方面没有参与。乾隆亲口说过“纪昀本系无用腐儒”。所谓纪晓岚智斗和珅多来自野史,《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清人逸事》中记纪晓岚为和珅书亭额“竹苞”两字,乾隆笑谕和珅说是讥“汝家个个草包”,和珅十分恼怒。但《清稗类钞·讥讽类》中《个个草包》条即说此事是某名士题某总兵堂匾的事。可见这是出于好事者的附会。令人惊异的是舒坤《批本》“补遗”记载了纪晓岚为和效劳的情形:“晓岚父曾官太守。少年纨绔,无恶不作,尝考四等,为乃父所逐出。中年狡猾,为和珅文字走狗。所著《阅微草堂》诸种,大抵忏悔平生,惧有报应。”《清人逸事》也有纪晓岚为和珅文字走狗的类似记载。舒坤说纪晓岚“心地不纯”,“假道学”,“真小人”等等。谢芗泉《易·否·彖》评价纪晓岚:“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另外满人昭珅亲王的《啸亭杂录》和《啸亭续录》也是了解和珅年间和嘉庆初年的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3.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同为清代文言小说,二者在文学上的

    两者都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而且都是志怪一类,本质上当无大的区别,只是《阅微草堂笔记》比起《聊斋志异》缺少描写,可算区别之一。

    (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 《聊斋》(《聊斋志异》以下简称为《聊斋》)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聊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风行天下,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并引起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文言小说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有仿效《聊斋》手法写作的,如《子不语》和《夜谭随录》等,同时,也有对《聊斋》文体提出异议进行抗衡的,当时最有成就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为《阅微》)。

    纪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纪昀知识渊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学者、大才子。他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亲自撰写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后世的治学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阅微》是他晚年创作的笔记小说,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在对待《聊斋》文体上纪昀持反对态度,曾经直接做《聊斋》中《狐梦》的反面文章。

    曾经对《聊斋》叙事提出质疑:“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

    ……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呢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批评《聊斋》“一书而兼二体”,认为作叙事之文,应“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不摹写才子佳人”,“不绘画横陈”。

    盛伟在《清代诸家批点述评》中提到清代点评家冯镇峦对纪晓岚等对《聊斋》叙事的非议非常不满,写了《读(聊斋>杂记》一文,愤然指出:“柳泉《志异》一书,风行天下,万口传诵,而袁简斋议其繁衍,纪晓岚称为才子之笔,而非著述之体,皆昔言也。”又说“较之《水浒》、《西厢》。

    体大思精,文奇义正,为当世不易见之笔墨,深足宝贵。”…不但否定了纪昀的观点,反而对《聊斋》高度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聊斋》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地位。

    这两部小说在叙事功能、效果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形式不同。从表现形式上看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主要分笔记、传奇两种艺术形式。

    《阅微》是典型的笔记小说,采用的是笔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有人曾这样形容笔记小说:笔记体小说出于稗官,以简短的笔记体来记录百姓的“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它们“既是些残丛小语,篇幅短小,所讲的又是小道理,是形式和内容两见其小”。

    所以总结笔记小说的特点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语言简约,注重说理。作为笔记体的代表,《阅微》充分显示了笔记体小说的鲜明特点:一是叙事简要;二是注重说理。

    而《聊斋》是“一书而兼二体”的志怪小说,并且成功借鉴了史传文学的许多叙事方法。《聊斋》中的大约三百篇小说,从艺术形式方面看包含了传奇志怪两种题材,并且作为志怪典型得到人们的赞誉,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云: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聊斋》的成功不单是具有传奇小说的叙述委曲、文辞多彩,而且具有志怪 小说的浪漫色彩,可以避免笔记小说在篇幅方面和语言方面的限制,鲁迅赞扬传奇小说不仅文笔精细、曲折,而且“所叙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李宗为在《唐人传奇》中也说:“传奇小说在内容上则扩大到可以耸动听闻而令读者留下较强烈印象的一切奇人奇事,文笔力求优美动人,不避虚饰,尤注意于形容描写以见作者叙事有方、想象之瑰奇”。

    另外,从两类小说的发展来看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虽已成熟,但传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相比较,在语言、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的优势。《阅微》有明显的笔记特征,叙事简、重说理的特点致使作品丢弃了如《聊斋》作品丰富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文字表达得不太尽致,读来感受不如《聊斋》丰富;虽然《阅微》中的说理使它的叙事达到“文字简明”、“说理透彻”,并且《阅微》开创了说理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但由于不长于文学的描写,这就使他的《阅微》缺少了生动形象,也即缺少了文学性,在作品预期达到的叙事效果上和《聊斋》是迥然不同的。

    纪昀等非议风气文人认为清代崇尚“著书者之笔”的笔记小说,而排斥“才子之笔”的传奇小说,所以批评《聊斋志异》虽为笔记小说,却“随意装点”,“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即纪昀不理解《聊斋志异》既有笔记小说记述见闻之简洁,又有传奇小说随意渲染和细致描写的跨文体现象。两部。

    4. 《铁齿铜牙中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清宫戏在荧屏上的连续播出,纪晓岚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位乾隆年间的大学士,没想到时隔200年后又“火”了一把,尤其是他与和坤的斗智斗勇,很出彩。电视剧中的纪晓岚显然被美化了不少,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戏谑的成分。

    历史上的纪晓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撷取几个不同的侧面,以飨感兴趣的人们。 河间才子入翰林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

    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

    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

    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 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

    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

    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

    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

    纪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

    ”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

    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

    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 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

    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

    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

    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 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

    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

    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

    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昀随驾。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

    宦途生涯多烟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纪昀在翰林院春风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这时与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鸣盛、钱大昕、朱筠、卢文?、王昶等。

    乾隆二十年,纪昀在北京歙县会馆拜见了戴震。两人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更为生动有趣:当时纪昀得知消息,想预先通知卢家。但又怕引火烧身,不敢轻易传话、写信。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卢见曾从中终于悟出其中的隐语:“盐案亏空查封”。

    后经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纪昀终于败露,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纪昀在新疆呆了两年多。

    在这两年多时间中,其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纪昀东归不久也撒手人寰。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

    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

    纪昀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重返翰林院,使纪晓岚的思想为仕与隐的抉择产生过激烈的斗争。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胜衰荣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酣然“痴不省”而来得快活。 但是,纪昀最终还是选择。

    5. 为什么有人说纪晓岚给和

    说起和?和纪晓岚两个清朝古装剧中我们非常熟知的角色,从小电视剧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纪晓岚为官清廉,并且为百姓分忧,而和?只会谄媚皇上,并且大肆贪污,弄得民间百姓都对和?非常的厌恶。

    后来和?因贪污被嘉庆杀掉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觉得和?这是罪有应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觉小时候记忆里的和?和纪晓岚完全是两个模样了,尤其是当和?和纪晓岚在狱中讨论到关于赈灾的事宜时,很多网友对和?的说法表示赞同,并且对纪晓岚那种没有切合到实际生活的看法表示有异议。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和?和纪晓岚又是什么样呢?为什么有人说纪晓岚给和?提鞋都不配呢?先来说纪晓岚,他生于清雍正二年,曾经担任过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位,主要负责《四库全书》的编撰,其他著作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他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就是主持科举考试和编撰书籍,其他的事情做得比较少。纪晓岚文采不错的确是不假,官职做得也算是高,但是纪晓岚个人的生活的确是比较有问题,他平时爱吃肉,几乎不吃米饭和青菜,并且喜欢和女子云雨,每次修书的时候,都必须要和女子进行床笫之欢,如果不合欢的话,则身体会有异常反应。

    一次正在修书的时候,突然变得面红耳赤,乾隆随即赐给他两个宫女。并且即使到了灾荒时期,纪晓岚依然要顿顿吃肉,非常挑食。

    并且乾隆皇帝根本就不怎么重视他,一次纪晓岚妄议朝政,乾隆直接怒斥纪晓岚就是自己养的戏子一样,怎敢妄言国事。可见,在电视剧里,乾隆皇帝对纪晓岚的态度与历史事实是不太符合的。

    再说和?,和?其实长得是非常清秀的,并且在语言方面有天赋,精通满汉蒙藏四门语言,在朝廷担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包括:户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步军统领、户部尚书、库管正总裁、理藩院尚书事、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等等重要职位,并且还是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简单得来说,就是只要清朝有的重要官职,和?基本都做过或者是能够控制的,并且乾隆对他是极度信任,乾隆知道他贪污受贿的问题,曾经几次降他的官职,但是没过多久,又恢复官职或者升官。

    和?最让乾隆满意的,便是能够为乾隆解决财物上的问题。乾隆曾经六次下江南,每一次都要耗费巨大的财力,这些钱有的就是通过和?得到的。

    和?多才多艺,记忆力惊人,《四库全书》其实是由和?负责最终的裁定工作,纪晓岚当时和和?的关系其实就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两人因为官职的原因,是根本不可能平起平坐的。和?受乾隆的喜爱,在和?死的时候,也是可以看到的,如果没有乾隆最后那道留全尸的密旨,和?估计会被诛九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纪晓岚给和?提鞋都不配了。一是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实际上可能相差无几,更有可能是和?比纪晓岚高,二是官职实在是不对等,和?是朝廷最重要的大臣,纪晓岚则是一群编书人中的一个,三是乾隆对和?和纪晓岚的恩宠完全不一样,乾隆可以在和?犯下贪污巨额财产的时候保他全尸,但是纪晓岚妄言国事就被乾隆一顿猛批。

    (如果您觉得笔者的文章写得还行的话,就请为笔者的文章点个赞吧,您的举手之劳,对笔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6. 纪晓岚,最后和谁结婚了

    哇塞~楼主也在看纪晓岚啊。

    查到了些资料~应该能帮上你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反而不正常。纪晓岚很讲感情,1740年17岁的纪晓岚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

    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纪的夫人姓马,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现的。《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是为纪的一个侍姬立传的,说马夫人很喜欢那侍姬:“故马夫人终爱之如娇女。”

    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现的,在《槐西杂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条:“马夫人称其(二儿媳)工、容、言、德皆全备。” 纪惜墨如金,两次提到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个字。

    笔法之中,读不出夫妻之间应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气,有些许远距离的尊重。这是合乎情理的。

    猜度马氏与纪之间的生活,无非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多二十岁结了婚。像纪家这种官宦家庭,所娶媳妇必是门当户对,马必定是个大家闺秀,所受教育免不了三从四德,进得纪家之门,孝亲友姑,对纪彬彬有礼。

    新婚燕尔之时,或者还会与纪一起共同沉浸在温柔乡一段时间,但后来纪中举入仕,马氏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家中孝敬公婆,抚育儿女。纪有了一房又一房侧室,马氏对纪晓岚承担的责任,主要便是举案齐眉了。

    再到纪晓岚有了自己个人的家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马氏的正妻身份,实则“法定”成了纪晓岚家庭的总经理,对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虽然会有管家,但那最多算个对外事务的执行总经理),而纪在外公务与马氏没有什么关系,对家庭而言则担负董事长的角色。纪与马氏之间,终于就成功完成了从小夫妻关系,到家庭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合作关系的必要转换。

    总经理在任上,不管工作做得好不好,董事长对外人道来,总是要客客气气尊敬一下的。估计马氏的总经理干得还不错,所以《阅微草堂笔记》提及马氏,突出的就是她对侧室、儿媳的管理。

    郭彩符是纪的侍姬之一。《槐西杂志》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条专门讲的就是这个女人,三百余字,不少了。

    纪简单讲了这女人的来历和命运的不佳。重点讲了两件事。

    一是纪受贬在新疆时,“姬已病瘵”,到关帝庙问了一支签,知道还能等到纪回来,但病却好不了,果然纪回来不久,郭氏就去世了。二是在郭氏死后,家里晒其遗物,纪睹物生情,作了两首怀念郭氏的诗:“风花还点旧罗衣,惆怅酴釄片片飞。

    恰记香山居士语,春随樊素一时归。”(郭氏亡在送春之日)“百折湘裙台画栏,临风还忆步珊珊,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

    沈明玕是纪的另一侍姬,纪着墨最多,用了两篇七八百字。《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几乎是在给沈氏作传,除介绍了她的来历、自愿当富家之媵妾,“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

    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的心愿,还录了她一首小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

    而且说沈氏临终前生魂跑到纪晓岚“侍值圆明园”的住处去探望了他。沈氏死后,纪在其遗像上提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为:“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

    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滦阳续录》卷一第二十八条专门录了沈氏死前不久, “以常言成韵语”写的一首《花影》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乡帐纱。

    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说沈氏诗中“两处空花,遂成诗谶”(一花为沈氏不久亡,一花为沈氏婢女亦不久亡)。

    只有这些..。

    7. 全本阅微草堂笔记怎么样

    本书和聊斋志异并成为清代志怪小说双壁,但本书明显在格调上更高一层。

    聊斋志异,描写的大多是男男女女那点事,并且篇幅较长。而本书,则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再加上纪晓岚经历丰富,文笔优美,实在是不可错过。

    本书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鬼神,一类是杂谈。其中鬼神类的居多,这也是本书定位为志怪的原因。

    虽然描写的是鬼神,但很多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从中往往能反映出人生的大道理。 杂谈类的分两种,一种以纪晓岚的亲身经历为主,里面有乌鲁木齐的大野猪,大蛇,野牛群,有南方以兰芯为食的兰草虫,有同事校刊四库全书的意外收获等等各种有意思的话题。

    另一种就是纪晓岚周围人告诉他的八卦。 书中有一篇描写乱世夫妻离合的短文,不足2000字,只需几分钟便可读完,但我读完之后,竟然长出一口气,感叹了很久,觉得比泰坦尼克号更好看。

    这和故事的精彩固然有关,和纪晓岚的文笔也分不开。纪晓岚的评论,往往简短却有悠长的余味。

    这本书我已经反复读了好几遍,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