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唐诗风烟荡
1. 《寒食》(唐 韩翊)的赏析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2. 寒食 李山甫 译文,解析
鉴赏;李山甫,晚唐诗人。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译文;东风虽至,但天气依然 寒冷。雨滴稀疏、落花飘零,楼台莽原如在画 中。但身世飘零的诗人,只身长安一年又一年, 虚度年华。诗人感慨此处不禁痛哭一场。诗人 描绘出美丽的春景,“柳、雨、花、万井楼 台”,春天已至,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解析;诗人又独出心裁,用“三点两点”“十枝五枝” 描绘出了春天雨滴的稀稀落落和花儿遍地、欣 欣向荣的景象。但诗人此举却是在以乐景衬哀 情,末句笔峰一转:“每年都是这样,谁人相 问?”一语道出诗人想建功立业却不能成的悲 痛之情,
如此之下,诗人只能独自默默流下眼 泪。而本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莫过于此吧。此时的诗人,本应为这样的美时美景所感染,却没有这份闲情,联想到自己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空虚,无聊,诗人只能将满腔抱负,随酒化入愁肠。全诗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将久郁心间的不快喷薄而发,令人叹息。
扩展资料
本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语言朴素直白。前三联,点面结合,抓住寒食节的时令特点和特色活动,描写了寒食节明媚的春景和欢快的活动场面。首句,赋予春风,春花以动感,“放荡”“披猖”二词让人看到春风妖娆拂面。鲜花烂漫绽放,处处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
接下来,颔联分别写了女子荡秋千和男子驰马拾翠,广场斗鸡的热闹场面,年轻的男女自由奔放,释放活力,尽情享受无边春色,为浓浓的春意增添了生机。颈联,继续描写春日美景;天地之间气候调和,春意浓重;池苑楼台沐浴暖阳,葱郁叠翠。
3. 宠柳娇花寒食近、桃花落尽成秋色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4. 寒食李山甫诗人后两句这么写有何用意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11.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0.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11.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①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抒情方式主要为衬托、直抒胸臆。
5. 《寒食》(唐 韩翊)的赏析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
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
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
6.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出自唐代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
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参考翻译
写翻译
注释
⑴丙辰年:即公元890年(唐昭宗乾宁三年)。
⑵好是:意同“好似”。花树:此指亭亭玉立的女子。
⑶撩乱:纷乱。
鉴赏
公元890年(唐昭宗乾宁三年),韦庄在鄜州过寒食节,此间他曾到城外踏青游赏,将见到的春日美景和当地的民俗写成了五首七绝。全诗语言清新典雅,格调婉曲优美,清爽怡人,令人回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全都融注在他细腻的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