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全唐诗
1. 明月清风酒一樽的上一句是什么
明月清风酒一樽上一句:
高山流水琴三弄
写意二首
[作者] 牟融
[全文]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
青毡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独喜冥心无外慕,
自怜知命不求荣。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何人问马卿。
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
牟融
牟融是伪造的唐代诗人。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实际上这个牟融乃是明人伪造的,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一篇,指出牟融其人明中叶以前无闻,从朱警《唐百家诗》开始出现,其中记载的唐代著名人物居然横跨了几个时代,而另一批人物则属明代著名人物,再从地理、典故等加以佐证,确认此集为明人伪造。
2. 谁有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
依心
夜色布满了这座城市
漫天的黄昏被晚风吹进潮湿的心
轻轻柔柔地掠过脸膛
没有你的一天结束了
四年你的一天或许才开始
迷离的灯火下,翻阅的书,手机的信息。.
丝丝缕缕的气息提示:
你曾深深的驻扎过
更提醒我从此会没有了你
听一遍你喜欢的歌
记忆里,那些或泣或笑的约定
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一片天空里
花正红,叶正繁
那又如何
唯有顺着夜的轨迹
试图找到我贪念的你
然而,留给我的
只是辗转难眠的孤单
和着丝丝缕缕的思念
守候
城市忘记了秋雨的气息
感觉不到丝毫秋的味道
忽来忽去的人在匆忙
落叶打在头上
哦,我需要这样的提醒吗
清楚地了解那个保存在心的人
或许正被那个他静静的保护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的吗
那个城市不正弥漫着你的气息
那味道连远方的我都能深深拥抱
其实,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想你
因为,根本不曾忘记
所以,犯不上多此一举的提起
数着日月轮换
看着花开花谢
你会回来的啦
只是,你不在身边的时光
守候成了我唯一的名字
遥想
风吹芭蕉低,
雨打石阶长。
彻夜无梦想,
孤灯涩泪尝。
往日多少意,
落在冻水上。
兆年瓦上霜,
或见梅花香。
石涛
千山无鸟踪,
孤松立石丛。
三尺冰来封,
春绿存心中。
3. 给我弄两个诗歌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4. 古代四大库书指什么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四部类书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奉敕撰。
--东京:中文,1980.(R041.51/547 V.1-4) 太平御览系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等14人编纂,至八年完成,原名太平类编,旋因赵光义欲每天阅读此部书,故易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卅郡、居处、封建等55部,部下分目。
每个子目下之资料,系辑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此些类书今仅艺文类聚尚存。后人可利用太平御览所引经史,以订正今本之谬误。
故「存古订伪」为御览之最大功用。本书之索引有:(1)太平御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R012.91/8558 V.23). .册府元龟/(明)李嗣京等重订。
--台北:中华,民56.(R041.52/6452). 为宋代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历时八年完成。所谓「册府」,即古代帝王藏书册之府,「元龟」即「龟鉴」之义,故册府元龟系从历代帝王藏书册之府中,撷取精义,分门别类,使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可供君臣治国行事之典范,故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后赐名册府元龟。
此书取材严谨,仅及经传子史,不录野史、小说、杂书、家传。此书优点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尤其所引正史多为北宋以前古本,可以校补现存史书之不足与缺乏。
但此书编纂人手众多,故亦出现徵引资料错误、遗漏或互相矛盾之处,且所引书籍未注出处,不便寻检原文,是为其缺点。 文苑英华:大型诗文总集。
宋太宗时李□、宋白、徐铉等编。 1000卷。
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
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
此书选录有滥、缺之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出它所收的唐赋“陈陈相因”,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宋初文集的印本很少,此书所收唐人作品,有的全卷收入,有的原集后来失传,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 校订后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
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 《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
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 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
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
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
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
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
《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 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
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
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
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
5. 关于唐太宗的邻睦友好政策的一篇1500字论文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
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赋及其文学主张都有极高成就,产生重要影响。他早年开设文学馆,交结“秦府十八学士”,一直是文学史中的美谈;成为皇帝之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兴托玄远” (《旧唐书·邓世隆传》) 。
他自己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旧唐书·音乐志》) 太宗在戎马生涯和日理朝政之际,诗文著述颇丰,现存《全唐诗》收入103首,断句3联,还有与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全唐文》录有5篇赋:《威凤赋》、《临层台赋》、《感旧赋》、《小山赋》、《小池赋》;著有《文集》40卷,《帝范》4卷,《凌烟阁功臣赞》1卷。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云:“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有所好,下必有盛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新唐书·虞世南传》、《全唐诗话》、《历代诗话》都对这一故事有所记载,成为说明太宗喜爱宫体诗、提倡宫体诗,进而批评太宗的一个重要证据。
在《闻一多全集·官体诗的自赎》中,闻一多先生说:“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宫体诗)。”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同样也沉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
游国恩先生等在其《中国文学史》中也说:“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即使是新近出版的论著,仍然认为他 (指太宗,笔者注) 偏嗜华靡的审美趣味。
其诗亦多有缛丽之作,并曾作宫体诗要臣下赓和,因虞世南谏阻而止 (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 。尽管唐代卢照邻、明代胡震亨以及《全唐诗》 (卷一) 等有过不同看法,甚至在近年袁行霈先生、罗宗强先生的著述中有过客观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太宗文学成就的评价执否定的倾向没有重大的改变。
其实,笔者认为,除去太宗诗文中确有部分江左遗风(应当指出,这也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之外,《唐诗纪事》中所云之事对历代评论家的认识起到了不客观的影响。即使依据《唐诗纪事》而论,许多引述者也难免断章取义,因为太宗在这里接下来还有话,他说:“朕试卿尔。”
太宗的话如果属实,说明他并非真的想写宫体诗,不过是个戏言;太宗的话如果言不由衷,也不足以印证他就热衷于宫体诗甚至到了“偏嗜”的程度。遗憾的是,对太宗在这方面的贬斥竟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那么,对太宗的评价怎样才更恰当些呢?这应当联系太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及影响一并考察。考察唐太宗的文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他主张文学必须有益于政教,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反对淫靡文风,注重文学的艺术特殊性,强调文质并重的文学观。
虽然太宗没有全面系统的文学思想论著,但从与他有关的一些诗文中还是可以很鲜明地看到这一点的。他的文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帝京篇·序》中。
序曰: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人神,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序中真诚地表现出他考虑文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结论是:“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主张“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目的是反对纵欲。为什么要反对纵欲呢?他联想到“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再联系梁、陈及隋的灭亡教训,以史为鉴,必须“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
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防止国家的败亡。总结历史经验,考虑政治得失,务求有益教化。
所谓“咸英之曲”,指三代古朴的政教和文化;而“烂熳之音“,则指秦汉以来滋生的侈丽淫放的文风。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他主张复古,其标准就是“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就是追求雅正。
《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中记载,他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他之所以在这里否定扬雄的《甘泉》等赋,完全由于它们无益于政教,无益于劝诫,根本不是从文学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政治家他始终把国家兴亡放在第一位。
但这里又流露出他主张“词理切直”的要求,也很有意义。《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还记载,贞观十一年,邓世隆要求为太宗的文章编辑文集,太宗拒绝了,他说:“朕若制事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