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与宗教

    1. 唐宋诗词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宗教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佛教、道教、儒教。像从诗仙李白的是中可以发现不少道教痕迹。再如山水派著名诗人王维便被誉为“诗佛”。儒学自汉以来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下面具体:

    道教发展到唐代,道家学说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庄子被称为“华阳真人”。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与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为道家学说脊梁,亦为道教思想抛开迷信之后的精髓,同样,它对诗人的影响也是至深的。

    诗人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要求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体现。如李白。

    再说王维与佛教。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儒教不说了,今天都受影响。

    盛世唐朝佛教道教盛行,宋朝道教又是佛教,唐宋诗词当然会受些影响了~

    想说的就这些了,希望采纳!

    2. 唐代的宗教文化特点是什么世纪一列说明

    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泽被世界、影响深远——这是我的看法。

    还有百度上说;“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唐朝时可谓最高。唐朝时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

    天台宗奉《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华严宗奉《华严经》,参与政治较多。

    净土宗则易于入门。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创立者是神秀,他主张渐悟说。

    南宗创立者是慧能,他主张顿悟说。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又相传其为老子之后,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会也很流行。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除了佛道二教外,当时还有伊斯兰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等外来宗教。

    但影响力较小。 唐代社会,虽然世族的势力被削减,但仍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

    《唐律》中也明订,人分为“良”“贱”两大类,贱民只能与贱民结婚;地主杀害部曲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杀害地主必处斩。虽然科举制度实行,但由于世族的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其子弟的文化修养也就跟着较高,不论是否参加科举,进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难;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数。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

    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

    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

    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在散文方面。

    六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但这种文体到唐朝时显得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故到了天宝年间,古文逐渐兴起。

    古文运动在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文章更有内容,也就是“文以载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又思想深刻,号称“文起八代之衰”;不过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去世后就逐渐衰退,唐末骈文又再度兴起。

    传奇是中国的一种古典小说形式,出现在隋朝,兴盛于唐朝。著名的传奇包括《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等。

    有的传奇在后代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白话小说。唐朝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

    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

    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

    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

    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

    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

    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男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唐朝音乐舞蹈发达。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7]。

    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音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立部伎[8],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

    唐朝的舞蹈则是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著名的舞蹈有“七德舞”、“上元舞”等,舞蹈家则有公孙大娘等。 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风潮。

    唐初史馆奉诏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

    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唐代以前的诗中,谈茶的非常少。

    从《茶经》例举的左思的《娇女诗》以及张孟阳(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以及查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辑佚书来看,晋代以来咏茶的诗实际上只有上述的两个例子。如从《洛阳伽兰记》看到的,在南北朝时期,茶(茗饮)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饮料,而南朝的诗人们对茶竟然无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

    其原因只好推测,或许唐以前的茶仅仅只是作为饮食物的作料或作为药用,无法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吧!左思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金+历]”之句,描写茶沸腾的样子。接下来如果看“脂腻漫自袖,烟薰染阿锡”之句,出“茶荈”不过是做饭的一部分,何况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儿。

    这与唐代的茶诗带着隐逸的风格完全不同。另一首是张载的诗,因为是在成都白菟楼这种场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上句“鼎食随时进,为和妙且殊”,不过是描述成都食物丰富的文句。在繁华之都饮茶的情形,唐诗中就极少见。

    总之,《茶经》引述的这二例诗句,其氛围与唐代的茶没有联系,以后咏茶的诗作几乎没有,只是到了唐代,才诞生了面目一新的茶。唐诗所咏之茶,如下面看到的那样,基本上是《茶经》一类的煎茶。

    而晋代如何饮茶就不大清楚了,或许一般象“羹饮”的情形也未可知。如果那样,晋诗的茶和唐诗的茶就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了。

    从南北朝到隋朝以及唐朝初期,没有咏茶的诗。我想茶诗的首次出现是在进入八世纪王维所处的时代。

    如前所述,开元年间饮茶之风由于泰山降魔师的影响而在中国全土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因此在诗的领域里同时出现茶就不是偶然的了。

    而且唐诗中所咏之茶一开始即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开元初活动的葵希寂的诗《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有“晚来恣偃俯,茶果仍留欢”诗句,记述了作者访福先寺僧然公的禅室受款待之际,以茶果作为夜食招待的情形。

    这是唐代咏茶最早的一例。这里的“茶果”与古代有所不同,是作为当然的夜食来描述的,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它和《封氏闻见记》的“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知当时禅院的日常情形。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茶还不至于成为禅院代表性的招待品。

    作为初期茶的用例,尚有储光仪的《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之句。这大概是访茅山的隐者时作的,主人可能是道士。

    “茶粥”一词很早就有了,而“蕨薇”同样叙述的是隐者的粮食。如后面论及的那样,在关系道教、道士的诗中,咏茶的极少。

    不过象这里以隐逸生活为重点的场合言及茶的诗也是有的,只是这个例子说的毕竟是“茶粥”,与唐代流行的煎茶应该划上一道界线吧!八世纪初活跃的诗人留下几首咏茶诗的唯一例子就是王维了。而稍后岑参、李嘉祐、韦应物、杜甫等的茶诗就多了。

    但若对《全唐诗》留传下来的诗作粗略的统计,一些作家咏茶的次数多半只有几次,连留下茶诗最多的白居易也不过三十几次,这与他的全部诗作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本论特以茶作为主题进行研究,而令人注意的是把饮茶作为极重要的生活追求的诗人一个也没有。

    王维有三首涉及茶的诗传世。《赠吴官》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靡难御暑”之咏,《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有“君但倾茶椀,无妨骑马归”,赞扬茶有御暑之功,无醉人之弊。

    王维另一诗《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中有“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丝”,这也是以茶款待友人以应付醥(清酒)的诗句。从以上三个例子可知,当时作为常用饮料的茶已经较普遍了。

    大家都知道,王维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关系,而他的茶诗竟然没有佛教色彩,令人感到意外,或许茶与佛教形象上的结合还不够充分吧。在盛唐时期最能表示茶刚刚开始普及的是李白,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介绍了他从亲戚(僧人)那里得到的荆州玉泉寺的“仙人掌茶”,是研究茶制造史的有名的资料。

    序中谓其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描述了偏平且有一定重量的块体茶的情形。诗中有“曝成仙人掌”,可知它是通过日晒来干燥的。

    李白总结作序“后之高僧大隐,知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由中孚禅子和自己担当起发明此茶的名誉。在山中,特别是与仙人有关的名山中修行的禅僧自己制造的名茶最能说明茶与佛教、禅关系密切的原因。

    李白唯在这首诗中对茶进行了赞美。李华的《云母泉寺》也体现了这一点:“泽药滋畦茂,气染茶瓯馨,饮液尽眉寿,餐和皆体平。”

    描述在岳阳的山寺中,经名水云母泉滋润过的药或茶有长生之效。在这里,茶已不单单是茶,而是某种土地上的特殊产物。

    李白和李华的诗都暗示了茶与仙药的关系。若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给予仙人掌茶活力的,从序中明显可看出是“玉泉”,云母泉寺的茶则是“云母泉”,玉和云母都是不老长生的药品,茶受其“仙气”之后而有了功效,因此认为一般的茶没有那样的活力。

    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茶如已看到的那样最初是与佛教(禅僧)和隐遁(隐者)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为脱俗性的饮料。

    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

    4. 举例说明王维如何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

    佛家禅宗很喜欢用“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形容“见性明心”的刹那——这个感觉对没有佛教或道家修行体验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只能勉强说是“恍然大悟”那个感觉;行到水穷处是悟前、坐看云起时是那个历历孤明的刹那。

    另外,简单说来,王维的诗作“画面感”很强,而画面感是“自我意识减弱”的重要手段和体现——简单说,从体验上讲、当一个人感觉(而不是认为)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都是“画中”、真正的“我”抽离在画外甚至不觉得真正的“我”时,状态比较接近佛家道家会体验到的境界。比如说上面一位回答引用的“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给读者的体验是一幅鲜明的山河画卷,没有作诗者、没有读诗者、只有寂静而庞大的环境。“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同类。又比如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也是抽离自我意识的视听感受。

    如果对于什么是“自我意识不强”感觉很难理解,建议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对比看——李杜白的作品大部分都有比较强的个人色彩,视角“以我为主”、或者“以主人公为主”、会有情绪表达。而与王维类似的则有柳宗元的《江雪》——楼主可以想想看,江雪是否也是无作诗者无读诗者、只有一幅画卷场景呢?

    唐诗与宗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