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唐诗的平仄
1. 绝句和律诗的平仄绝句或律诗的平仄有什么要求吗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2. 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3. 唐诗七律和韵律平仄是怎样的
一、唐诗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释义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特指成熟于杜甫,时盛唐诗人李白有七律八首,高适七首,王维二十六首,且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胡应麟“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 , 一变也。高、岑、王、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 《 诗薮 》 内编卷五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七言律诗
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二、韵律平仄: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4. 唐诗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口诀(举例)
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5. 律诗平仄的五律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
6. 律诗平仄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言的就是再前面加上两个字,平前面加仄,仄前面加平。例如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变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律诗绝句平仄押韵
一、绝句:首先,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而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已有(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的名称)。其次,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第三,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均为四句诗;分平起式和仄起式。
二、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为八句诗;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和仄起仄收。
三、颔联和颈联:颔联和颈联出现在律诗中。律诗共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指律诗第二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颈联:指律诗第三联,即第五句和第六句。颔联和颈联在律诗中一般要求对仗。
四、对仗:对仗也称为对偶。指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在律诗中为两两相对。
五、仄起平收的律诗及其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以唐代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为例:
首句入韵 《别舍弟宗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 / 零落残魂信黯然,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双垂泪别越江边。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一身去国六千里,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万死投荒十二年。
仄仄平平平仄仄 / 桂岭瘴来云似墨,
平平仄仄仄平平 / 洞庭春尽水如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 欲知此后相思梦,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常在荆门郢树烟。
此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模式:
1.颔联:有三个对仗,即:一身和万死,去国和投荒,六千里和十二年。
2.颈联:有三个对仗:及:桂岭和洞庭,瘴来和春尽,云似墨和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