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幼儿唐诗题乌江亭

    1. 题乌江亭古诗配画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2. 古诗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赏析

    《题乌江亭》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3. 请问《题乌江亭》和《锦瑟》两诗歌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描写内容

    赏析诗歌,必要先了解作者,杜牧和李商隐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又不相似.他们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但是杜牧始终都执着于理想,李商隐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所以杜牧的诗歌有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而李商隐却有深情缅邈的风格特点. 这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手法,都是略有隐喻的手法,借事物喻事,我们能在杜牧的《题乌江亭》中看到他借着项羽兵败自刎之事,暗寓浪费机会,略带讽刺批评.李商隐的《锦瑟》借物思物,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悲欢离合之事.不同的手法是,《题乌江亭》吟史诗,借题发挥自己的想法、判断,杜牧在此诗中写的情怀旷达,大气,直接隐喻,指出事情的重点.而李商隐的诗中构思缜密、情思较为宛转,算是咏物又不咏物,在诗中赋予寄托,整首诗都寓意深长且寓意较为明显.体现出诗人的内向伤感.古今对此颇有揣测、争议. 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只用一个典故贯穿全诗,语言比较简洁,每一段表明的意思明确,清新俊逸的风格突出.“胜败兵家事不期” 首句就说出胜败的兵家常事,铺垫了下文.诗中“包羞忍耻是男儿”一句写的大气磅礴,颇有男儿气概,间接引出项羽缺乏气度.尾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又用兵家的角度分析了项羽,如果隐退江东是否能卷土重来,语言略带疑问但不失作者的远见,思维阔达.对待问题的态度.整首诗语言流畅. 李商隐的《锦瑟》此诗含意隐晦、意境非常的朦胧,用了诸多隐喻、典故来引出作者想表达的心思情绪,全诗制造了朦胧的气氛,.在诗中仿佛看到物质的实体,又看不清具体的概括含义,诗句语言令人迷惘.古今文人雅士对此多有判断,是寄喻?还是回忆恋情?还是自伤自怜.我也不敢妄下定论诗意具体表达什么.但能判断的是诗歌种有种悲怆的情感,诗歌语言精美华丽、典雅,有一种凄婉的美感.。

    4. 题乌江亭,叠题乌江亭,夏日绝句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5. 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碰巧百才考试做过这题: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度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专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属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6.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件.再结合古诗对古诗内容加以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对此杜牧发表议论“包羞忍耻是男儿”,意思是能够面对失败并能重整旗鼓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结合“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知此诗中作者的态度是遗憾和惋惜;而同样是这件事,李清照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对项羽自刎之事给予了赞扬和肯定.(2)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两个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此基础上体会他们的观点.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不能气馁,要勇于面对,以求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要作人中的豪杰,不能苟且偷生,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答案:(1)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题乌江亭》译文: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赏析: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乌江》译文: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幼儿唐诗题乌江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