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问题
1.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问题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2. 求唐诗三百首的前三十首的题目
数吧!感遇·其一 感遇·其二 月下独酌 春思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秋登兰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寻西山隐者不遇 春泛若耶溪 宿王昌龄隐居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贼退示官吏·并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吏舍?送杨氏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 关山月 子夜秋歌长干行列女操游子吟登幽州台歌 古意 送陈章甫琴歌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安万善吹?夜归鹿门山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寄韩谏议古柏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石鼓歌渔翁长恨歌琵琶行·并序韩碑………………。
3. 关于唐诗三百首作者的问题
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l一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过知县。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此书。初时只是想为学童提供一"家塾课本",后因所选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并且选诗数量适中,故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
《唐诗三百首》着重选大家名家的佳作,这一特点使其广泛流行。但也不完全是因人选诗,也能适当选入了一些普通作者的传世之作。对所选诗歌,注意兼顾各种体裁。唐诗几种主要的体裁,都可见于书中。对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能有所兼顾。缺憾之处是,作者深受"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对这些直率地表现民生疾苦、讥讽封建统治者的诗并不欣赏。学者姚莹称她的补注"考核援引,俱能精当",又说"自古注书,得之闺阁者恒鲜",颇致推崇。
4. 唐诗三百首版本的问题
首先,说说《唐诗三百首》的版本问题。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其选诗的标准、体裁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就出现了你所提到的那个问题。最权威的版本,是清代一位名叫孙洙的进士选编的。乾隆二十八年(1764)春,孙洙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于是,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其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此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其次,你所说的那种“四句八句的”应该指的是“绝句”和“律诗”,属于近体诗。
而没有找到的《将进酒》、《蜀道难》、《琵琶行》均为汉乐府诗题,属于古体诗。
最后,提醒一下。现在的出版事业是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市上流通的书目良莠不齐的现象。以后买书的时候,还是要多比较一下,尽量选择权威一点的版本,包括编者、出版社,甚至印刷商。
附:
1、古体诗
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模拟的作品。又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规律:①篇幅可长可短,句子有整齐有不整齐;②不讲究对仗平仄;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可以换韵,不必一韵到底;④一般不用对偶。按每句字数,古体诗又可分为四言、五言(五古)、杂言(长短句)等。
2、近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在形式上的要求是:①字数和句数有严格规定;②基本上押平声韵,押韵的位置固定,而且不准换韵;③平仄配置有一定规矩;④某些句子必须对偶。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又叫长律,是律诗的延长,就是每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
5. 我想知道唐诗三百首都有哪些
五言古诗: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月下独酌 · 李白:春思 杜甫:望岳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佳人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 · 王维:送别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王维:青溪 · 王维:渭川田家 · 王维:西施咏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东郊 · 韦应物:送杨氏女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柳宗元:溪居五言乐府: · 王昌龄:塞上曲 · 王昌龄:塞下曲 · 李白:关山月 · 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 李白:长干行 · 孟郊:烈女操 · 孟郊:游子吟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言古诗: · 李颀:古意 · 李颀:送陈章甫 · 李颀:琴歌 ·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杜甫:寄韩谏议 杜甫:古柏行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 韩愈:山石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石鼓歌 · 柳宗元:渔翁 ·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韩碑七言乐府:高适:燕歌行并序 · 李颀:古从军行 王维:洛阳女儿行 · 王维:老将行 · 王维:桃源行 · 李白:蜀道难 ·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 ·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 · 李白:将进酒 杜甫:兵车行 杜甫:丽人行 · 杜甫:哀江头 · 杜甫:哀王孙五言律诗: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 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 沈全期:杂诗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 李白:赠孟浩然 ·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送友人 ·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 · 杜甫:春望 · 杜甫:春宿左省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别房太尉墓 · 杜甫:旅夜书怀 · 杜甫:登岳阳楼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山居秋暝 · 王维:归嵩山作 · 王维: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