炜唐诗
1. 描写光岳楼 古诗
岳阳楼赋
偶困水城寄客房,香茗一杯探月光。
纵言知己千杯少,婵娟一现举樽赏。
古楼似山立巍峨,海上江洋无遗响。
灯火辉煌欣然意,良夜圆月更风爽。
兴尽无余复衔觞,谈笑风声茶已凉。
续论楼史话湖荡,晓观斯楼历沧桑。
数劫却固若金汤,官制有道城环畅。
天水万丈迷人眼,丝缕千芒放张狂。
抬足推窗人影稀,空洁若惊地疏朗。
恍然一世生迷罔,宇宙无穷心憧往。
夜深人静四顾茫,久乏困意莺独唱。
留我肉体与人间,翩然飞扬于天堂。
翌日回首隔天梦,诸多不记厌飞阳。
2. 辛弃疾有几个孩子
辛弃疾有三个孩子。
从辛弃疾晚年的词作《清平乐·村居》中基本可以断定三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出处:《唐诗三百首》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扩展资料:
一、《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二、《清平乐·村居》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清平乐·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