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1. 盛唐之音是什么

    中国的唐朝最强盛,所以唐朝叫做“盛唐”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溶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胡酒”、“胡姬”、“胡帽”、“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溶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2. 盛唐之音是什么

    中国的唐朝最强盛,所以唐朝叫做“盛唐”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溶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胡酒”、“胡姬”、“胡帽”、“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溶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3. 请问文学的本质、文艺审美的本质和美的本质有什么区别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饿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

    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美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

    艺术在本质上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

    4. 求刚刚考完的乌鲁木齐地区2012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答

    乌鲁木齐地区2012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题中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二、(45分) 1。

    B (A项,“盛唐之音”不是音乐歌舞等具体的艺术形式;C项,“艺术形式”只是外在的,没有点出内在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D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 2。

    B(原文是以诗歌作比,并未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 3。

    A(作者认为当时书法美的代表实为传世“兰亭”即各种摹本,而非王羲之真迹。) 4。

    A(式:榜样。) 5。

    C(①句表明叶颙事必躬亲,为官勤勉;⑤句是皇上对叶颙的评价,属间接描写。 ) 6。

    C(“朝廷上下官员赴临安府核查”有误,应为“皇上把这件事下达给临安府核查”。) (1~6题每题3分) 7。

    (1)掠夺美名、欺骗君上、侥幸得赏,三者都是罪过,我不忍心这样做。 (4分) (2)收复失地没有比(选择)将相更首要的,原宰相张浚长期贬谪而身体依然健康,这是上天留着他来辅佐陛下啊。

    (6分) 8。 营造了一个孤寂凄迷、浩淼清幽的意境。

    夜深人静之时,不知是谁吹奏起优美的古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一弯孤单的新月,弥漫江天的愁烟,使即将与友人分别的词人愁绪满怀。

    (5分) 9。此句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的手法。

    这是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在想象中,词人赋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

    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又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含蓄隽永。

    (6分) 10.(1)剑阁峥嵘而崔嵬 所守或匪亲 (2)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每空1分,共6分) 三、(25分) 11.(1)B E(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 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

    )(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6分) (3)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

    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罗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 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6分) (4)观点一:肯定、赞美。 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

    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

    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 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

    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8分) 四、(25分) 12.(1)B E(B项,五朵梅爱唱“花儿”与其外号“五朵梅”无因果关系。

    E项,“走进新疆”有误,文章记叙王洛宾西行采风,但此时还未到新疆。)(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①五朵梅的歌喉真切动人,唱的花儿调旋律朴素简单,音乐性和叙事性融为一体,是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的民歌珍品。

    ②王洛宾被五朵梅的歌声打动,认识到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最美的音乐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③五朵梅使王洛宾真正认识到音乐工作的本质是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

    (6分) (3)①深入生活,敏锐感知,从普通劳动者生活中吟唱的口传作品中随时发现、采撷原生态的民歌。 ②及时记录旋律,感悟演唱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捕捉音乐的自然之美。

    ③反复研究和琢磨,取其精华、删其芜杂,按照民歌规律加工润色。既大胆创新,又尽可能保留原始乐句的主调和风格。

    (6分) (4)观点一:主要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 ①《半个月亮爬上来》改编自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王洛宾的改编使作品的旋律高度艺术化,又保留了原作的质朴无华。

    ②音乐的民族性意味着拥有一种内在的独特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民族元素的作品更易走向。

    5.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2009 山东潍坊)右图为某青铜鼎中的铭文拓片,图中文字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B.是周代文字主要的表现形式 C.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D.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答案:B 点拨: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故A排除;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排除;隶书是秦朝统一以后才出现,故D排除;周代文字为铭文,故B正确。

    2、(2009山东泰安)近日.泰山荣膺我国首座“中国书法名山”称号,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右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A 点拨:搞清楚各种字体的特点即可选择。

    楷书的特点是注重法度规范。 4.(2009山东烟台)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

    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 ) 答案:B 点拨:根据体重要求的意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的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骑上。) 5.(2009广东东莞)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

    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这表明 A.小篆的私印是冷贤的后人放进去的 B.冷贤生前一定是著名的书法大家 C.这两种书写字体在当时同时流行 D.隶书在当时已经形成为主流字体 答案:C 点拨: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当时就有了,可排除A;我国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书法,可排除B;秦朝的主流字体是小篆,隶书主要在民间流传,故排除D。

    秦代小篆和隶书同时流行,前者是官方字体,后者流传于民间,故选C。 6. (2009山东潍坊)四位书法爱好者结伴参观了中国古代书法展,他们分别对右图所示作品发表了不同看法。

    其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B.感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有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D.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答案:C 点拨:“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是形容草书这种书法体。 7.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答案:C 点拨:考察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即“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 8. (2009山东昌乐)下列文学艺术作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碾玉观音》 C.《警世通言》 D.《女史箴图》 答案:D 点拨:《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顾恺之是我国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画家,他生活的年代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很落后。

    9.(2009山东乳山)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风图》 C.唐朝时期——宗教画——《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风俗画——《洛神赋图》 答案:D 点拨:《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北宋风俗画的代表是《清明上河图》。 10.(2009山东日照)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点拨:文学艺术是社会的镜子,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艺术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宋代市民阶层兴起,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了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

    11.(2009 山东潍坊)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图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的是 ( ) 答案:C 点拨:注重规范法度的书法是楷书,A为篆书,B为隶书,D为行书。

    12.(2009 山东莒县)面对战乱不断、百姓受苦的现状,诗人发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感慨。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维 答案:B 点拨:白居易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13.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雄奇壮观,英武豪放 B.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C.凝重沉郁,忧国忧民 D.柔美清婉,愁苦悲凉 答案:B 点拨: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4.(2009广东东海)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D 点拨:D项为宋词。 15.(2009山东淄。

    6. 请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谈谈盛唐山水诗人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盛唐诗人。

    2、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 3、神、气、情兼备,诗歌达到完美境界。

    4、诗歌创作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暝》 1、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田园的诗歌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2、用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因而他的诗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3、诗歌形象宁静幽美、神韵缥缈。

    创造出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 4、如《山居秋暝》中描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句,将自然山水表现的清新宁静,生机盎然。

    5、《山居秋暝》境界空明无滞,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的纯美诗境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1、王维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2、王维写诗歌多写独坐时的感悟,这个与他受禅宗影响和坐禅的体验相关。

    3、他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将禅的静默关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其笔下的山水景物透露出清幽的禅趣。4、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现的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反映出摆脱尘世之类的宁静心境。

    5、诗歌将人的情绪和思虑净化了,表现得是直觉印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纯自然的难以言说的美。6、诗中展示的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没有人为的干扰、孤独、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在这种干我中,产生起一种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意境。

    7. 《美的历程》故事梗概

    最佳答案 《美的历程》全书十章。

    一、龙飞凤舞 “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间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

    …… ……龙飞凤舞,不是别的,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二、青铜饕餮 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相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 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狰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精神的美的体现。 三、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规律。 艺术风格,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四、楚汉浪漫主义 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五、魏晋风度 人的主题 文的自觉 六、佛陀世容 七、盛唐之音 八、韵外之致 九、宋元山水意境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

    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十、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学 浪漫洪流 从伤感文学到《红楼梦》 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生活积淀 参考资料:《美的历程》《美学四讲》 22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

    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

    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

    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

    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

    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

    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

    8. 为什么李白能代表盛唐诗人的精神 请速答

    盛唐诗人虽各自有其艺术追求与审美趣味,但追求自然美却是他们共同的趋向。

    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5)]“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可以概括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

    “笔力雄壮”,是指诗歌风骨的内在力度,它包括诗歌情感的昂扬、壮大与明朗;“气象浑厚”,是指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这也就是被后人所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就盛唐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诗歌意境。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严羽所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就是盛唐诗歌的那种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意境及其天真自然的情趣。可以说盛唐诗歌的兴象与风骨,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现的。

    其浓烈的情思、壮大的气势、刚键朗畅的风骨,都是以其质朴的、自然无华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情表达的真挚,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炉火纯青,乃是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的集中体现。

    邵祖平《唐诗通论》云:“唐之作家,无虑二千人,……其作品则有飘逸、雄浑、浩荡、横郁、沉秀、奇警、清拔、精深、悍刻、艳冶、流丽、奥峭、孤@③之殊。而其大要所归,一天放之妙,一整融之功;一属自然,一隶工力而已。”

    并认为盛唐时期“自然者比较居多”,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圣者”[(6)]。此论颇有见地。

    盛唐诗歌,虽也有以工力见长者,然其主流仍是自然浑成,属于天放之妙或天工之美。他们无论是写山水、边塞、闺怨、思乡、怀友,还是写送别、咏怀、怀古、咏物等,无不情思浓郁而又真挚,语言纯净而又流丽,意境开阔明朗而又自然浑成,毫无雕琢做作之态。

    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原因即在于此。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不仅与六朝时期那些雕饰华丽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与初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里我们不妨就后者略举数例。唐太宗的《春池柳》云:年柳变池台,隋提曲直回。

    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

    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此诗在动态中描写柳姿,体物细腻,有声有色,亦自有审美价值。

    但在严整的对仗之中,语言仍带有雕饰的痕迹,不免给人以“巧”而“碎”的感觉。而贺知章的《咏柳》就不同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不是象唐太宗那样着力地描摹柳的每处细节,而是写他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碧玉般的柳树婷婷玉立,丝绦似的嫩枝袅娜披拂。

    其中自有一种天机自然之趣。又贺知章咏柳,妙在不专意于柳,而能进一步开拓意境,借柳以颂春,在口语般的问答之中,充分展示出一种天工自然之美。

    其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理想前途的美好憧憬,而且也透露着盛唐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意境阔大明朗,自然浑成。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一直《江中望月》: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镜圆珠溜沏,弦满箭波长。

    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廷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这首诗如果抽去中间两联,倒不失为一首韵味悠长的佳作。但诗人却硬是在中间两联堆砌曲故,一系列的形容、比喻、描摹,无非就是写月与月光,显得琐碎支离,从而使“相思”之情顿减,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与韵味。

    这就是雕琢带来的弊病。试比较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是写月夜相思之情,但诗中既没有用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写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发的乡愁。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在平淡自然之中,蕴含着耐人寻绎的深长意味。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7)] 然而,盛唐诗人追求自然之美,并非不讲艺术的加工与提炼。语言的平易固然是构成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当平易的语言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和无穷的韵味时,才具备真正的自然之美。

    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艺术的加工和提炼,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思和形象的提炼。以上所举盛唐诗例,就都具有这种提炼之工。

    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抓住少妇内心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刹那,由“不知愁”而陡然幽怨满腔,极具戏剧性效果。这一细节的提炼,既深化了情思,又使情与景在此刹那间妙合无垠,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馀地。

    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雨苍茫,楚山孤峙,玉壶冰心,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物象,诗歌通过这些物象之间的烘托与照应,一方面传达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的情谊,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抒情主人的形象。这就使得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全诗浑然天。

    9. 韩孟、元白诗风有何不同,两派在诗歌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韩孟是指韩愈和孟郊,元白是指元稹和白居易。

    1、风格不同:

    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

    2、语言不同:

    韩孟诗派的语言不仅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元白诗派在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

    3、创作理念不同:

    韩孟诗派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

    元白诗派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韩孟诗派的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诗派的出现是中唐文化向世俗化转型的证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元白诗派

    百度百科-韩孟诗派

    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