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开卷之作

    1. 开卷必有益作文

    自古以来,“书”是名人成功的梯子,开卷是成功的第一步。

    三国时吕蒙大将军也因多读兵书,从大老粗变为了军事大将军。 难道开卷就真的有益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通常书越读越多知识就越广。如果把“书”看作一个贬义词,如“黄色书”,那么这个开卷就是大错特错,开卷就是有害无益。

    再则,书上的东西不可全信。如果你买到盗版书或乱编乱谈的书,你开卷看的那么也是有害无益的书了。

    再说说对书的知识理解吧!书上知识理解对了,那将终身受益,理解错了,那将终身受害。“益”“害”看似无关,在生活中却无不息息相关。

    对于开卷,开卷是好书乃有益为,开卷是坏书获人心的乃有害。有害有益,那么就是未必有益。

    其实,开卷就要开好的书,做一个好的开始。书就要看有科学性、权威性、有重大意义的书,只有这样才没有浪费青春,浪费您的人生。

    2. 《全唐诗》中的错误举例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3. 《全唐诗》是什么作品

    总集名。

    清代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康熙帝作序,故又称《钦定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五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收录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就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收藏的季振宜的《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勘的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勘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徐树本、汪士缞、潘从律、车鼎晋、查嗣琛、汪绎、俞梅等十人。至第二年十月,全书即编定而成。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在明代胡震亨所编的《唐音统签》和清初的季振宜所编的《唐诗》的基础上,采录很多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记载的作品,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许多诗歌,包括已经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的,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详尽的唐诗总集。 全书把帝王后妃的作品列于首位;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大致是按时代先后编排的,并附以作者的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神、仙、鬼、怪、梦、谐谑、判、歌、谚谜、谶记、语、谣、占辞、酒令、蒙求,末尾是补遗、词缀。

    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 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也可以看出唐代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部,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时间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其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未及广泛收集群书,所以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其他朝代的将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录的作品也不少;三、小传比较疏漏错乱,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有的诗未注明出处,征引者难以查证;五、校勘不够精准,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

    4. 解释一下李世民的一首诗

    秦川①雄帝宅,函谷②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③。

    连甍④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⑤。

    《帝京篇十首·其一》

    ①秦川:即关中平原。

    ②函谷:即函谷关,是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地

    3 百雉:谓三百丈长的城墙。

    ④甍:屋瓦。中华书局版《全唐诗》作“薨”,似误。

    ⑤绮疏:雕花的窗子。

    这首诗其实读来确实平平无奇,无非是说山河壮观,都城宫殿雄伟华丽,在唐诗中算不得一流水准。《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堆砌一大篇词藻,宝钗先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妹妹后来也批了一回。依我看,李世民这首诗和香菱那第一首的水平差不多,在气象恢宏、法度严谨方面可以得个七八十分,但诗不是文,作为诗来说却并不是太高明。

    不过,此乃《全唐诗》开卷第一首,又是大唐朝实际上的开国之主李世民所作。所以本书先录下此诗,大家一起看看,请记住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的第一首就是这篇。

    从诗中看李世民,感觉他确实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他的感情在诗中总是给人一种被收敛和禁束的感觉。要说这大唐的盛世,确实是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奠定下来的,如果没有大唐的盛世,唐诗虽然未必就完全不可能出现,但恐怕也不会这样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唐诗》的编纂者才把这一篇最有盛世帝王气象的诗放在开卷之首,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放在第一篇,也算是名至实归吧。

    5. 作文开卷有益

    [作文 开卷有益] 人们读书就像蜜蜂采蜜,像蝴蝶取粉,如果没有了蜜和粉,它们这些小生命救活不下来了,作文 开卷有益. 人们读书也是如此,没有了书,大家也不能活下来,因为书是人类的再生父母,是最好的营养品,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静静地欣赏一本书,那他会感到十分的惬意. 当然,书也是包罗万有的.单单只学教科书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停学习其它有用的东西,才可以增值自己肚子里的墨水.有些人也曾经说过:有些书不适宜看,看了反而有害.对于这一点,一定也有人赞成.不过,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学五年级作文《作文 开卷有益》.有如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种原因,都是可以说明读书对人们是有益的. 有一句诗,是我非常喜欢的,那就是杜甫说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当我在学习中有了好成绩时,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由于我十分喜欢看作文书,所以我的作文总是写得很好;我也喜欢看看关于名人的故事和名句,所以,试卷上的名言句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容易的,难道这些不是看书的好处吗? 根据这些,我得出的结论是:读书有益.五年级:殷雯雯。

    6. 【作文开卷有益要一片开卷有益的作文字,多一点没事,不要太有文

    我认为开卷有益.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就会增长知识.爱迪生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他读了很多书,从中得到了启发,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才发明出来电灯. 世界名人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这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 的这么多知识呢?如果没有了知识,我们怎样辨别人们谁是谁非呢? 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文化的结晶.读书,可以彻悟人生道理;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丰富词语去写作文呢? 马克思开卷,获益甚多.他写《资本论》时,就读了一千余册的自藏书,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子的书.如果马克思不开卷读书,可能就写不出《资本论》来了. 杭州四中高二学生文晔从小至今开卷读书.不仅知识面广,文理兼优,还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征文获奖五次.一个年方17的学生能有如此成就,不足以说明“开卷有益”吗?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读书. 我们读书多了,看到那些对我们身心不健康的书,一读就辨别出来了,就不会再看,再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有好处的.希望同学们快行动起来吧! 开卷有益。

    7. 请《全唐诗》的编者是谁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 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 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 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 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 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 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 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 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 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 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 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 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 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 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 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 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 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 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 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8. 《全唐诗》共多少卷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全唐诗开卷之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