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废宅花赏析

    1. 唐诗宋词中的花诗句赏析

    写花的诗句

    咏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陆游 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桃花: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题墨梅图》)

    水仙:送内弟袁德师 (唐)窦群

    南渡登舟即水仙,西垣有客思悠然。 因君相问为官意,不卖毗陵负郭田。

    板桥晓别 (唐)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操 (唐)李咸用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牙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木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纠成凄清,调和引得薰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峨峨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 古诗菊花的赏析

    菊花

    唐朝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3. 5句带花唐诗的诗句鉴赏

    1.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虞世南 《咏风》)

    赏析:诗人通过写歌、影、香,巧妙地运用听觉、嗅觉和视觉,让人真正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2.解落三秋夜,能开二月花。 (李侨 《风》)

    赏析:这首诗妙在句句写风,简直是呼之欲出,却又无一“风”字留在字里行间。

    3.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 《边词》)

    赏析:写边地的荒冷,,流露出的感情却是对景色的欣赏,也蕴涵着对长安的怀念。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

    赏析:诗人捕捉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一个镜头,而爱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全诗明朗自然,浑然一体,表现了一种超然的韵致。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过故人庄》)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了美丽、平静的田园生活和宾主之间的纯真友谊。

    4. 描写植物的唐诗加鉴赏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 跪求关于花的古诗(带赏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菊花 唐朝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墨梅 【元】 王冕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吾(wú):我,自己。

    (3)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5)池头:池边。

    头 :边上。 (6)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7)痕:痕迹。

    (8)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9)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暂时想不到了。

    6. 关于荷花(莲花)的古诗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

    芙蓉②向脸两边开。

    乱③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王昌龄集》。

    【注释】

    ①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②芙蓉:即荷花。③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