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有趣的故事

    1. 古诗趣文,诗发生的有趣的事

    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进“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医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 《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从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佛教在线讯 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由于东坡的宿慧,再加上众僧友的启发,使他在佛理的体悟上能再上一层楼,而他们所留下来的妙事妙理,更成为千古的佳话.其中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众多公案,在后世流传最广……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东坡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反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诸行无常、刹那不住、没有一样永恒实在,故不能安坐于此.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悟道者眼中,佛与牛粪自性本自清净.东坡与佛印禅师时常一唱一和,嬉笑怒骂,以诸公案,遗教后世.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欢列举他与佛印的传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很有悟境。

    2. 关于古诗的有趣小故事

    平湖秋月藏头诗 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

    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

    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朦胧。 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

    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

    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

    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

    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

    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 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铺,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

    这时,曲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

    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 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联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敬!”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

    每句头—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扩展资料:另一小故事: 苏家兄妹对诗戏谚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 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

    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3. 学习古诗词中发生的有趣故事作文

    作文我与古诗词2014-02-26 13:28:47 共有5个回复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爱独自坐在窗前,泡一杯清茶,捧着一本诗词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独享古诗词带给我的无尽欢乐。

    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诗词,饱含了我多少向往啊!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苏轼的旷达;李白的豪爽,领略着李清照的婉约,陆路的悲壮,陶醉在王维的田园情怀,辛弃疾的浪漫狂想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在荷香四溢的夏季,在月白日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味着,用情感受着诗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思想。

    如涓涓流水,如淡淡云烟,那些清丽雅致的小诗,总会穿过我的心灵,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我陶醉在早春的清新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陶醉在夏日的绚丽之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陶醉在秋夜的温婉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陶醉在冬雪的烂漫之中。一唱三叹的琴声,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号角,铿锵有力,那些苍凉悲壮,富有哲理的诗词总会震撼着我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读出封建大夫的苍凉与悲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豁达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被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被游子的思乡情感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良师益友的劝勉,鼓励着我更加勤奋地去拼搏,去创造。

    一曲又一曲,一首又一首,如神奇的音符如可爱的精灵,给我超凡脱俗的享受,主我无法摆脱对它们的钟爱,啊,陶醉在诗词中无尽的情思、情趣、情理之中,感觉真的挺好!我爱古诗词我爱古诗词说起古诗词,我与他可有着很深的渊源。

    记得童年时代,妈妈就开始逼着我读古诗,背古诗。那时,我就像只失去自由的小鸟,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其他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嬉戏时,我只能可怜巴巴地趴在窗台上,眼里羡慕地看着他们,嘴里却机械地背诵着一首首古诗。转眼间,我上了小学。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一次古诗朗诵会,老师说,谁会背的古诗多就给谁一份“惊喜大礼包”。我看了看周围,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思索了一会儿,心想:“小时候,妈妈不是让我背了不少古诗词吗?那就来试试吧!”于是,我怯怯地举了手。

    老师点了我的名字,我站了起来,一连背了《望天门山》、《山行》等好几首古诗。果不其然,我一举夺下了“小诗王”的头衔,赢得了那份“惊喜大礼包”。

    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还热烈地为我鼓掌。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背古诗还能给我带来这么多荣誉。

    从那时起,我便渐渐地爱上了古诗。现在我背古诗还能进一步理解它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中我还明白了不少道理。如《游子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告诉我们要做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李白、杜甫、孟郊、李商隐等几位“忘年交诗人”,他们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怎么交朋友。其中,“诗仙”李白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了,他诗中的豪迈充分体现了他性格上的豪爽直言,相传李白“斗酒诗千篇”更是妙不可言。

    古诗给了我很多快乐,咜就像我的老师、朋友一样,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将来,我会坚持背古诗,让古诗成为我的终身伴侣。

    城门中心小学四年(2)班古诗词中之最1最痴情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不愧出自柳永之手,千古绝唱啊!果然痴情,这才是真正的情颠大圣呢!为什么当时拍这不电影时,没有和柳永签约呢?!为了伊人居然不惜自己憔悴损,真是佩服啊!须发最长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哇!李白啊李白,不仅你文章别具一格,就连须发也和常人不同呢,人们都说你是“谪仙人”既然是仙人,肯定就要有这么长的须发?!三千丈的白发,那到不算是吉尼斯记录吗?视力最差的人众里寻她千百度,陌然回首,那人却在等火阑珊处。词人本身是将军,稼轩,不会是他在征战的时候把眼睛给弄伤了吧!约会的时候都望不见梦中的她呢,人家说心有灵犀一点通,都不需要看的,可是他还要寻她千百度,肯定是中国古代以为视力最差的文人了最敢于追求爱的女人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身修,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看了这首词,肯定会被震撼的,古代的女子都是三从四德,哪里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讲述了,在春天,一个姑娘看到陌上有群少年在玩,就说要把自己的一生给他,并且纵然被无情地抛弃,都不能害羞呢!果然是女中豪杰,敢于打破常规,不受束缚,敢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最自恋的人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这句太经典了,真的很适合我这样超级自恋的人拿来作为座右铭!没有人欣赏我,那大可不必辛酸、难过,我还可以坐在镜子前面,自己簪花,自己欣赏自己呢!哇噻!太妙了。

    4. 有趣的古诗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 小红和小明来到中国的学校,暂读一会儿书。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给他们报陆游的《卧春》这首古诗。 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聪明的小明当然听的出山东籍的语文老师报的真正的是什么。 而且他本来就背过这首诗。

    但天生脑细胞就不足的小红可是伤透了脑筋。 在老师报了一遍后。

    小红问小明:“小明,你知道这首古诗怎么默吗?” 小明对小红悄悄地说了一遍,但小红就是听不见。 当她再听了一遍老师说的以后,她突然明白了。

    奋笔写下: 《我蠢》 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 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 俺是头驴, 俺是头呆驴。 写完了她还奇怪老师怎么给他们默这首“古诗”。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叉叉。 因为, 原文是这样的: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5. 关于古诗的有趣小故事

    一、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6. 古诗的故事50字左右不要太长哦

    谢道韫咏雪的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7. 有关古诗的小故事

    一、游子吟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 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 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 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 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 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 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 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

    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游山西村 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 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 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 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 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题都城南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 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

    适逢 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

    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 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

    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 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 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四、凉州词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 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

    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 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 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 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

    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 “词”。 五、一树梨花压海棠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唐诗中有趣的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