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舌尖上的唐诗

    1. 用《舌尖上的诗韵》为题写一篇作文

    寒冷的月光,刺透了心房,“行路难!行路难!”钛白把酒邀月,仰面而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烦心诸事涌上心头,为功名争,为利禄斗,为功名忧,为利禄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切烦琐事,凝成塞石,恒于喉,仰颈而饮,苦辣酸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丑事冲心门,为人所耻,为人所弃,为人所不屑一顾,名相之梦,不能圆!然长饮一杯,将这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痛,统统冲进肚里,尽显豪迈本色!好似北极光,在历史间纵横,焕发太白的豪情在我双眸,“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行路难,有何惧!梦尤在,命尤在,青春诗韵,有梦就追,捧坛狂饮,挥酒如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风景独美”杜甫笑面相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林巍然神秀,顿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或忧国民,或念家乡,或怨天忧人,或家书难忘,一忘皆空.空!空!空!余下的只有眼前巍峨的山峰.山行六七里,四方云雾环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杜甫却心笑灿烂,一心向前,步步豪迈,览物之情:欣喜若狂,不禁高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踏定脚步,高处胜寒,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四境之内,群山小矮,天边天际,伸手可及,巅峰云归,云雾拂身,好似天人合一,步入仙境.忽而,艳阳低照,我心飞翔,诗情似青天一鹤,凌云直上,朗声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是开在人生路上的七色花,不论哪里,都有它的光彩.”王勃笑着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朋友们继续努力吧!”刘禹锡轻叹一口气说.

    王安石仰天长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里风景独好,青春晔然多彩,无论在中途,还是在巅峰,不信请细看:失望,成功,友情,勇气,豪情……酸甜苦辣,组合成的百味人生,意趣盎然,青春诗韵,天下独美.

    2. 餐厅主题文化诗词赋

    舌尖上的诗词歌赋

    《戏答佛印》宋 苏轼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闲话扬州》清 易君左

    江山最爱是才人,心自能空尚有亭。王四酒家风味好,黄鸡白酒嫩菠青。

    《次韵田园居》宋 方岳

    带郭林塘尽可居,秫田虽少不如归。荒烟五亩竹中半,明月一间山四围。

    草卧夕阳牛犊健,菊留秋色蟹螯肥。园翁溪友过从惯,怕有人来莫掩扉。

    《江上渔者》唐张志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朴素的美食诗词

    窃以为对生活体察至细至微之人当识得美食之佳趣。

    对美食的体验经历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其背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独特考察。倘若这个品尝美食的人有点考据癖,他定会查查什么地方出产食物的原材料,什么时候发现奇妙的烹制方法,什么人将其发扬光大。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除去其本身拍摄美食独特视角,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对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探寻。回顾中国的古代文学,不难发现那些写出绝世佳作的大文豪们大都留心生活,而其中嗜食会食者又占了绝大多数。

    可见留心生活的人自是不会放过美食的乐趣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描写美食的句子,笔者选取了几首写美食的古诗,研究了古诗、美食和地理背后的千丝万缕。

    一、李白和雕胡饭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是李白在五松山借宿一位荀姓老妇家后心怀感激之作。诗的第五第六句写到“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何为“雕胡”?雕胡指的就是茭白。茭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中国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

    而五松山在什么地方呢?安徽铜陵县。铜陵在长江边上,水资源丰富,适合茭白的生长。

    茭白作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味美鲜甜,口感脆嫩,是难得的美味佳品。而茭白饭则是广受欢迎的一种烹调方式。

    茭白,米饭配以一点香菇外加一勺猪油就能成就一盘茭白炒饭,很家常的味道,亦是道地的江南美食。可以想象,在一个朴素的农妇之家,主人家端出这样一盘清香诱人的茭白饭,茭白映“素盘”,月光下莹莹卓辉,是何等“秀色可餐”。

    无怪乎李白叹一声“三谢不能餐”。历史上除了李白还有很多人也对雕胡饭大加称颂,譬如杜甫“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又如宋玉《风赋》云:“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小小茭白能在走遍天下,尝遍四时之味的文人们的记忆之中占有如此地位,不得不说江南水土之肥,美景、美人、美食一个都不落下。二、梅尧臣和河豚鱼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所失,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同范仲淹的一场酒宴上作的。

    彼时梅尧臣刚卸任浙江建德县知县,而他的好友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范氏怀着宽慰友人的心思邀请梅尧臣同游庐山,在其款待梅尧臣的酒宴上,有一位客人讲起河豚味极鲜,勾起了范仲淹的馋虫。

    梅尧臣却认为,仅仅为了享用河豚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险,是非常不值得的。即席赋诗一首,婉劝范仲淹不要冒险品尝河豚。

    这首诗凑巧的让梅尧臣名满天下,而河豚竟一时有“梅河豚”之谓也。而梅的这首诗之所以一时名声大噪还得益于梅尧臣的另一位好友欧阳修的大力推荐。

    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专门写到“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欧阳修说“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二句道尽了河豚妙处。

    且一探其“妙”。河豚在中国多出没于沿海,江河。

    在长江汛期,春夏之际易于捕捞。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食用河豚的记录是《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敦水”之中“多肺肺之鱼,食之杀人”的文字。

    “肺肺之鱼”指的就是河豚。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人食用河豚并有致死的情况了。

    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盛产河豚,吴王将之推崇为极品美食,河豚甚至享获“西施”美名。河豚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大抵也正是这般豪迈的气魄才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气罢。相比之下,尽管梅尧臣写出了形容河豚美味的绝妙佳句到底却少了那份为了美食拼命的精神气儿。

    三、符曾和元宵 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说到元宵当是人人皆知的美食。符曾这首诗的前两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笔者以为写的是核桃酪汤圆。核桃酪汤圆的特点就是核桃配桂花,核桃的坚果味和桂花的清香搭配,健脑强身,是为佳品。

    诗里的马家指的是京城的马思远,此家的元宵当时极为出名。元宵美名,世人皆知。

    然而,元宵节与吃元宵的习俗却不是同时产生的,其间相隔了大约一千多年。元宵节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发展和重视,关于元宵节的“发迹”民间还有诸多传说,其中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较富有浪漫情怀。

    而人们在元宵节开始食用元宵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

    4. 舌尖上的语文作文怎么写

    舌尖上的语文 (从学习语文中学到了人生) 1、语言丰富多彩,国学文化源远流长 ,从学习语文课本中,懂了历史变迁。

    文明发展过程 2、甲骨文,竹签字,金彩绝伦;唐诗宋词元曲,精彩绽放,都在课本中得以体现。 3、具体举例古诗词加以评论 3.1可以选取古代 “明月”诗词,春风又绿江南韩,明月合适找我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下从此语言中,用明月喻乡思。

    3.2写岁寒三友 松 梅 竹 的诗词,松竹梅 (各举诗词) 比喻人的气节、品格,借物喻人 4、结合现在学到的一些知名散文,小说加以评价,当然可以拿莫言的作品或段落加以描述,如《丰乳肥臀》,《蛙》,当然确实语言很精彩,要有感而发。要富有真实。

    感情 希望能帮到你。

    5. 舌尖上的浪费作文

    从古至今。

    中国就乃世界著名的美食古国。古有“满汉全席”,今有“山珍海味”。

    中国人呢?个个是美食家。我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它集合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虽说是美不胜收,但是今天。一些人,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吃不完。

    硬是不打包。这显然是对我国的美食文化的一种蔑视。

    据统计,我国一年倒掉的食物约为两亿多吨,这个数字也正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人一年的食物。与此同时,全球每6秒就会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这是比H7N9病毒更可怕的杀手啊!这个“杀手”正悄悄地向往我们逼近。

    因此,网上吹来了“光盘”一族的热潮。 2013年,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一场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

    这场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网友还用手机拍摄自己吃净的盘子和剩菜晒在自己的微博中并以此为荣。

    而国外也有着这样类似的饭店,顾客去吃饭,必须吃完,不然会在原来成本上多加钱,反而给吃净盘子的顾客进行打折优惠,这大大减少了浪费的行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唐诗,道出了节约粮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然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节约粮食意识的淡薄,和浪费现象的屡见不鲜。

    当我们随意倒掉吃剩的食物时,殊不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很多人为一块面包而面临饥饿;当我们忘记关紧水龙头时,殊不知那些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杯水维系生活;当我们肆意挥霍劳动果实时,殊不知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者正默默地流淌着汗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勤俭节约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

    节约,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因此,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时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