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抒情艺术研究

    1. 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该怎么入手研究呢顺便求相关资料急用谢谢了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 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 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2. 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3. 求一篇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4. 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主讲教师 刘振娅教授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并参考以下书目: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7月北京第1版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 郁贤皓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三、课程内容上 编 唐 诗第一章 唐诗的发展状况第一节 绪 论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 (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举如: l、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影响到唐诗的内容与风格;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的风气; 4、贬滴生活对唐诗内容的丰富。 (三)从哲学思想上,佛、道二家对唐诗的影响1、佛教的影响:①在诗中直接讲佛理;②表现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品质;③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④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2、道家道教的影响:主要是使诗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自然的亲和力。诗人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力,使其更富浪漫色彩。

    (四)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诗的分期 三、唐诗繁荣的盛况及当代对唐诗研究的成果思考题:1、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

    2、比较本、专科教材,指出本科教材在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拓宽和加深。 3、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繁荣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生活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5、为什么说:“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6、综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初 唐 诗 坛初唐诗歌包括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二年(618-713),96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变时期的开始,是唐诗发展的一个思想奠定期,是盛唐诗歌到来前夕的思想理论准备时期。

    一、初唐前期:又称“初唐之始制”,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拥德二年(618一665)。 l、贞观诗坛 从高祖立国之初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三十年间,一般简称“贞观诗坛”,该时期本掌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魏征、虞世南 上官仪等等)。

    该时期的文学思想是基于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详见史219页所引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对安定作者,活跃创作是有效的,也为唐诗的发展奠定广一个很好的基础。

    贞观诗坛的诗人们,一方面,从政权的得失着眼,坚决反对绮靡文风,重政教之用,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但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征,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文学的艺术成就,提出一种文质并用,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理想文学主张,既没有让南朝的绮靡文风流荡忘返,又容许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文学的艺术技艺的自觉探索得以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上官仪(608?-644)和“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一种新诗体。

    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配置。

    其创作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扬师。

    5. 急求古诗十九首艺术魅力的研究目的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6. 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 主讲教师 刘振娅教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 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7月北京第1版 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 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 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 郁贤皓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 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三、课程内容 上 编 唐 诗 第一章 唐诗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绪 论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 (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举如: l、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影响到唐诗的内容与风格;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的风气; 4、贬滴生活对唐诗内容的丰富。 (三)从哲学思想上,佛、道二家对唐诗的影响 1、佛教的影响:①在诗中直接讲佛理;②表现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品质;③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④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2、道家道教的影响:主要是使诗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自然的亲和力。诗人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力,使其更富浪漫色彩。

    (四)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诗的分期 三、唐诗繁荣的盛况及当代对唐诗研究的成果 思考题: 1、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

    2、比较本、专科教材,指出本科教材在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拓宽和加深。 3、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繁荣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生活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5、为什么说:“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6、综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初 唐 诗 坛 初唐诗歌包括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二年(618-713),96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变时期的开始,是唐诗发展的一个思想奠定期,是盛唐诗歌到来前夕的思想理论准备时期。

    一、初唐前期:又称“初唐之始制”,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拥德二年(618一665)。 l、贞观诗坛 从高祖立国之初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三十年间,一般简称“贞观诗坛”,该时期本掌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魏征、虞世南 上官仪等等)。

    该时期的文学思想是基于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详见史219页所引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对安定作者,活跃创作是有效的,也为唐诗的发展奠定广一个很好的基础。

    贞观诗坛的诗人们,一方面,从政权的得失着眼,坚决反对绮靡文风,重政教之用,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但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征,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文学的艺术成就,提出一种文质并用,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理想文学主张,既没有让南朝的绮靡文风流荡忘返,又容许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文学的艺术技艺的自觉探索得以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上官仪(608?-644)和“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一种新诗体。

    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配置。

    其创作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在唐诗发展史上,上。

    7. 自考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知识点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8.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9. 怎样理解诗歌具有真挚浓郁的强烈抒情性艺术特色

    “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

    〔1〕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核心,诗歌作为一种最善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无疑是其基本特征。能否成功抒写真情,是衡量诗歌成就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古往今来,许多广为流传的诗篇,都是以抒情见长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华素有“诗国”之称,而唐代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人李商隐,是唐代诗坛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独创的无题诗,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突出成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无题诗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抒写了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

    〔2〕 在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中,虽然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的抒情特征,但却多是把它当作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如“深情绵邈”、“情深辞婉”等,或当作一种抒情艺术,却尚未把无题诗对深挚情感的成功抒写提到决定诗歌成就的高度,作为蕴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背后的关键性因素加以集中论述,也就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李商隐无题诗的价值和贡献。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诗作实际探讨无题诗中的情感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并且通过李商隐与其他诗人诗作的比较,阐述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独特性、影响和贡献,以此展示李商隐无题诗的言情艺术,说明挚情的成功抒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无题诗中的情感 较之宋以后诗人越来越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色彩和趣味,唐代诗人显然更喜欢也更擅长用独到的眼光去审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抒写自身的感觉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唐代诗人的成就高度。

    在诗人群星闪烁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善于言情为根本特征,具有上述特点。 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本职在于抒情。

    比起其它情感,哀情最易触及人的灵魂,引起心灵的震撼。 而爱情又是情感中较强烈的一种,其悲欢离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爱情悲剧几乎是所有情感形式中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历来为文学家所偏爱。读者移情于作品中青年男女的相恋,悲憾于他们的生离死别,进而引发对严肃主题的思考。

    作为李商隐独创的高度“精纯”的抒情诗体,无题诗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抒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渺茫失落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在诗中尤为多见。

    无题诗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艺术力量。 李商隐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也有少数庸俗之作,受南朝宫体诗和中唐以来艳体诗的影响,写得轻佻靡艳,如《拟意》、《碧瓦》等诗作。

    但从总体倾向看,却并非如此。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多数写得深情绵邈、精纯华美,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遽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充分体现了诗人善于言情的特长。

    在思想上,无题诗多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强调恋爱双方彼此相悦,坚决要求摆脱礼教的束缚,给予青年以天性自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更主要的是,无题诗把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和悲剧色彩,凄美芳菲,具有较高的品格。

    如他著名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痴情的诗人,为心上女郎怅望中宵,倾诉了自己无尽的心思,然后默默上朝而去。如此深沉情怀,如此执着之爱,具有李商隐爱情诗凄艳而不轻佻的特点。

    诗人的心态和性格,使诗作深沉而绮丽,严肃而浪漫。 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了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成为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其痴迷而沉醉的心态,怅然若失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性情境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敏感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不论是两情欢悦的温馨,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是执着相思的痛苦,凄怨悲怆的失意,莫不渗透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情感,写得情深语挚,哀怨动人。

    这些哙炙人口的诗篇,是诗人心血和挚情的结晶。 二、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 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

    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真挚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法成为诗人情感的艺术载体,并以此形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 (一) 深婉曲折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

    曲折达意的抒述方式,同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结合起来,“寄托深而措辞婉”〔3〕,便形成无题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深婉的艺术风格,既是因为无题诗抒写对象和内容的缘故,出于处理上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与诗人用典的积习有关,受其文艺思想所支配。

    对李商隐诗歌的高情远意,前人早有述评。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李义山诗“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而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慎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只见其皮肤耳,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这些都指出了李诗的特色。

    而。

    唐诗抒情艺术研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