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评论类编

    1. 推荐一些古诗,很美的、带评论

    1.《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欢交,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3《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怨情的诗。在封建里,“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 唐诗10首写出评价100字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 ,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

    3. 求对古诗的点评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4. 10个类别的古诗,每个类别2句,还要写评价

    还须自知分,不老拟如何?--闲游即事 白居易

    每因悲物故,还且喜身存。--六十六 白居易

    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晚春酒醒寻梦得 白居易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白居易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李煜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观猎 王维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塞下曲六首 李白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 汉无名氏

    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 漆园 裴迪

    日饮巴江水,还啼巴岸边--巴江夜猿 马戴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汉无名氏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孔雀东南飞 汉无名氏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悲愤诗 蔡琰

    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赠张徐州谡 范云

    5. 古诗评论写作 范文 考研的 最好是 评论王冕的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 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看末句,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画面上梅花生长环境的清幽,突出梅花的高雅;结尾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的不甘流俗的精神。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出生在浙江诸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如痴。

    《明史》记载: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长明灯下读书。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听老师讲课,天黑了,想起牛,结果牛不见了,回家被父亲责打一顿。

    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会稽一位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收王冕为徒,教他读书作画。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

    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后渡长江,跨淮河,经徐州、济南到达大都,长途跋涉,使他的视野和胸襟大大开扩,使他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楚。 由于王冕的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名声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一时缣素山积,而他经常援笔挥洒,倾刻而就。

    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

    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九里山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在居室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树,数百棵桃树和杏树,自题为“梅花屋”。

    画墨梅,始于北宋华光法师。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从梅影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方法画梅花。

    华光法师之后,南宋另一位画梅高手杨补之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谓圈花法;另一种是用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王冕继承了传统画梅的方法,又有所创造。

    在圈花方法上,杨补之一笔三顿挫,而王冕改为一笔两顿挫,即所谓“钩圈略异杨家法”。他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

    另外,用胭脂画没骨梅花是王冕的独创,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绘枝干方法上,王冕注重质感的表现,用笔流畅顿挫适宜,潇洒遒劲。

    他在画新枝时,一笔拉几尺长,引枝断而复连,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梢头露出笔的尖锋,显得灵气飞动,生机勃勃;画老干时,笔锋顿挫,能将老干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朝何瑗王作诗称赞说:“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

    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 文人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崇尚水墨写意,技法精益求精。

    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

    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经历分不开。“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只一幅。

    课本。

    6. 古诗点评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

    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注释[1]郭:外城.[2]为别:作别。

    [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

    [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

    7. 历代诗词评论作品有哪些

    毛苌《毛诗大序》,中国第一篇诗词评论:钟嵘《诗品》,陈子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王昌龄《诗格》,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皎然《诗式》,王若虚《滹南诗话》,司空图《诗品》、《与李生论诗书》,欧阳修《六一词话》,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清照《词论》,严羽《沧浪词话》,方回《心境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李梦阳《诗集自序》,王延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李贽《童心说》,王灼《碧鸡漫志》,陈延灼《白雨斋词话》,姜燮《白石道人诗说》,万树《词律》,谢榛《四溟诗话》,张炎《词源》,王夫之《姜斋诗话》,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两封书信)、,叶燮《原诗》,唐珪章《词话丛编》,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王国维《人间词话》。

    另,中国文学评论不像西方文学评论都是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大多散见与书信、序跋以及一些铭、誺当中,而且上面我所举的并非全是评论,有的是谈创作经验(像《诗品》),有的是谈渊源流变(像《文章流别传》),更有的是词曲整理(如万树《词律》)。

    8. 历代诗词评论作品有哪些

    毛苌《毛诗大序》,中国第一篇诗词评论:钟嵘《诗品》,陈子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王昌龄《诗格》,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皎然《诗式》,王若虚《滹南诗话》,司空图《诗品》、《与李生论诗书》,欧阳修《六一词话》,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清照《词论》,严羽《沧浪词话》,方回《心境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李梦阳《诗集自序》,王延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李贽《童心说》,王灼《碧鸡漫志》,陈延灼《白雨斋词话》,姜燮《白石道人诗说》,万树《词律》,谢榛《四溟诗话》,张炎《词源》,王夫之《姜斋诗话》,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两封书信)、,叶燮《原诗》,唐珪章《词话丛编》,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王国维《人间词话》。

    另,中国文学评论不像西方文学评论都是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大多散见与书信、序跋以及一些铭、誺当中,而且上面我所举的并非全是评论,有的是谈创作经验(像《诗品》),有的是谈渊源流变(像《文章流别传》),更有的是词曲整理(如万树《词律》)。

    唐诗评论类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