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1. 唐代著名诗人之间的关系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维都是好朋友,李白还和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好朋友,王维比较孤独,但他又很推崇张九龄;再如中唐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和韩愈关系也不错,而韩愈呢,对贾岛还有提携之恩,也很欣赏和同情李贺。

    当年李白辞职离京,畅游天下,经洛阳时与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单父尉陶沔、单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请,来单父游玩。被陶沔重修后的琴台前方后圆,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

    744年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人称为“半月台四君子“ 初唐诗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陈子昂:659年—702年。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

    盛唐诗人: 张九龄:678年—740年。 孟浩然:689年—740年。

    王昌龄:698年—757年。 王维: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

    李白:701年-762年。 高适:704年—765年。

    杜甫:712年—770年。 岑参:约715年—770年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

    韦应物:737年—792年。 中唐诗人: 孟郊:751年—814年。

    韩愈:768年—824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

    刘禹锡:772年—842年。 元稹:779年—831年。

    贾岛:779年—843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扩展资料: 李白、杜甫、高适因什么而绝交。 杜甫和李白比较有意思。

    当杜甫遇到李白时,杜甫还是个名不经经传的小渣渣,李白已经是怼过唐明皇,让高力士伺候过的大腕了。

    当时他们两人还有一个高适组了一个组合。三个人白天在云梦泽到处乱转,打了兔子什么的,晚上就回去煮来吃了,再一起去逛窑子。

    这个搞了几年大家厌了就散了,杜甫又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李白继续流浪。 安史之乱时,大家打成一团,文人也不得不站队。

    李白站在了永王李磷一边,杜甫跟了李隆基,但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就被架空了,高适最有政治觉悟跟了太子,郭子仪李光弼也是太子的西北军。 先说杜甫。

    杜甫去四川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跟李白分手后去了长安,呆了十年的时间,考试遇到李林甫搞的野无贤遗,全部考生取消考试成绩。

    到处找关系求官,结果到处都没关系。这十年,杜甫真的过得很惨。

    后来安史之乱前,才讨了个外地小官。安史之乱时,杜甫去投靠太子李亨,结果被叛军抓住了,关在长安。

    因为官太小,也没怎么看管,结果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前跑了出来,在陕西找到太子,才给了个官做。 再说高适。

    安史之乱时高适在守潼关。玩过三国志的应该知道,潼关过了就是长安了。

    叛军攻破了潼关,高适就跟皇帝一起跑,一起跑到了成都。后来讨伐永王叛乱和安史叛军,高适都参加过。

    等安史之乱过去,高适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白被下狱,找高适脱身,结果可能遇到了假的高适,被婉拒了。

    最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给李白保出来了,据记载李白曾在郭子仪年轻的时候救过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沔。

    2. 大数据告诉你,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

    原文, 作者:前进四先生 在我还念中学的时候,每当心情不好,就靠读诗词来排遣,慢慢读得多了,就发现唐朝诗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比如杜甫非常喜欢李白,到了做梦都想见李白的地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而李白向孟浩然表过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孟浩然的好基友则是王昌龄: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送王昌龄之岭南)。 出于好奇心,我一度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全唐诗一共四万多首,再加上诗人之间经常称呼对方的别称,整理起来非常麻烦,慢慢的也就绝了这个念头。 直到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这张非常火的图,又让我想起来这段十五年前的心事。

    事不宜迟,拖了这么多年的愿望,不能再拖了。 这次,我将编程完成这件事。

    前面已经说过,这件事主要的麻烦在于以下两点: 全唐诗数量太多,一共四万多首。诗人的7a64e59b9ee7ad9431333365666236别称太多,比如杜甫:按字称为子美,按排行称为杜二,按官职称为杜工部。

    至于第一点,我们现在用计算机来做,再多也无所谓。第二点则稍微费事一点,我们使用哈佛大学编纂的《中国历代人物专辑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以下简称CBDB),CBDB记录了中国历代名人的传记资料,并保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

    1 利用CBDB查找诗人的别名 CBDB由很多张表组成,每张表记录了人物的不同信息,我们只用到了其中两张表,人物的主要信息表:BIOG_MAIN和人物的别名表:ALTNAME_DATA 首先从BIOG_MAIN中查询出人物编号c_personid,接着用c_personid从ALTNAME_DATA中查询出别名,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从CBDB中查询杜甫的别称。 图中能够看到杜甫有三个别称:子美、杜二、杜工部。

    当然也有很多重名的现象,比如我们查询王维。 会找出一堆叫王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使用生卒年来判定: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唐朝的。

    这次要从数据库中查询人物的生卒年。 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

    对比后立刻发现,第二个王维才是我们要找的诗人王维。 查询别名核实一下: 看到了熟悉的王右丞和摩诘,没错,这正是王维同学。

    由于CBDB收罗的历史人物太多,重名现象非常严重。经过一番探索,最终设置了如下的排除重名策略: 1.如果人物生卒年俱全,那么只要生卒区间和唐朝持续时间有交集即可。

    如果存在这样的诗人,那么直接把这个人作为全唐诗中的作者。 2.如果人物只有生年或者卒年,那么生年或卒年必须在唐朝的持续时间内。

    将这样的人加入候选人列表。 3.如果人物生卒年都不详,那么舍弃之。

    经过这三条判断之后: 如果候选人列表为空,那么说明CBDB中没有目标人选,舍弃这位诗人。 如果候选人多于一个,则说明排除重名失败,舍弃这位诗人。

    这种策略并不完美,存在部分注明诗人被舍弃的情况。为此我手动添加了他们: 还有部分诗人的别称比较尴尬,属于唐诗中的常用词,需要手动去除。

    如下: 经过这一番筛选,全唐诗中原本的2609位作者,只剩下了762位。这就够了,著名的诗人都在这个列表当中,接下来我们只关心这762位诗人之间的关系。

    2 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利用上面的诗人及别称列表,我们在全唐诗中来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规则是:诗的标题和正文中只要提到过对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引用关系加1。

    一首诗如果提到多次对方,只算一次引用。 经过计算机一番运转,最终得到了引用关系表。

    2.1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首先来检查一下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不错,杜甫写了12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则只有3首与杜甫有关的诗。李白这种朋友,确实差劲了一点啊。

    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程序能够识别出诗人的别名,比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和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都没有直接提到对方的名字。

    2.2 引用关系排名 我给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排了个座次,下面显示了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 我们看到,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绝对是陆龟蒙和皮日休。这两位互相提到对方的次数都在百次以上,这是因为陆龟蒙和皮日休特别喜欢唱和,你写一首送我,我再回一首赠你,跟现在微博大V之间的互动差不多。

    这两位常年唱和,最后将往来的唱和诗作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诗集:《松陵集》。为了不辜负他们之间的友谊,文学史上通常将两者合称为“皮陆”。

    并列第二的则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年(772年)出生,从政道路都是各种被贬谪。

    两人都很长寿,刘禹锡71岁时去世,白居易则活了75岁。白居易在得知刘禹锡去世的消息时,写下了千古名句: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和元稹我不想多写了,大家只要知道二人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元白”, 就能想见二者的亲密关系了。

    从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来看,白居易绝对是唐朝诗人朋友圈中的明星,是大V中的大V。 3 引用关系的可视化 只有引用关系列表岂不是有些干巴巴的,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头戏。

    我将使用ECharts来可视化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最终得到诗人们的社交网。

    3. 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庭院、宵会,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试想一下吧,在那些声色歌娱的酒楼里,诗歌能很好的产生吗。诗歌比起词来,更要求语言的消泯而不是张扬,诗歌除了绝句、律诗等固定样式外,诗歌字句可以无限延伸。长短句常常突现了语言,这不符合诗的原则。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在唐朝,文人的心高傲而独立,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取轻视的态度。在宋朝,文人们大都过着官宦城市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且唐代晚期,由于科举的实行,中国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宋代朱熹极大的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从宋代开始,文人们好像要比以前入世得多了,拒绝生活的堕落的出世者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他们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不只是修补)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4. 唐诗与历史时代有何关系

    唐诗泛指创作於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药、上官仪、上官婉儿等等。

    初唐中期诗人代表为文章四友和沈宋体,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沈宋体代表为沈佺期和宋之问。

    他们一方面沾染了宫体诗的习气,一方面也写了些描写真情实感的好诗。 初唐晚期诗人主要有王绩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

    盛唐 盛唐诗人流派众多。 盛唐前期诗人张九龄、王翰、王湾以及吴中四友贺知章、包融、张旭、刘昚虚。

    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 边塞诗派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

    李白被誉诗仙,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杜甫被誉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两人合称「李杜」。 中唐 承继杜甫乐府诗的精神,中唐早期的乐府诗人元结、顾况之、戎昱和戴叔伦写诗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

    继盛唐的王孟之后,中唐的山水诗也有发展,主要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此时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晚唐 晚唐前段诗分两大派,杜牧、张祜、许浑、赵嘏、马戴、刘沧等人风格清俊豪迈,健爽悲凉,往往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著衰世的感慨。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多绮丽浓艳之作,开艳丽诗风,以救孟郊、贾岛以来的清苦枯槁之病。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中唐的李白、杜甫,为晚唐诗坛雄长。

    杜牧俊爽悲慨、风骨豪迈,李商隐归缛丽於沉郁、寓深意於绮思,自成一体。 晚唐后段诗也分两大派,一群是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

    一群是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他们都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而少浑朴,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圆融~。

    5. 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

    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

    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

    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

    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

    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

    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

    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

    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

    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

    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

    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求和期望。

    6. 唐朝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有什么关系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1]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后抑郁寡欢而死,[2]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唐诗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