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初中唐诗主旨

    1. 初中课外古诗及主旨

    初中语文古诗词集锦 席桥中学语文备课组 刘正辉整理 第五册(课内)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 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情为探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课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 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少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课外)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寒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寂,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第三册(课内)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这挂 长林梢,下这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月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课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鱼时。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

    2.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古诗主旨

    望__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初二语文,古诗,主旨望__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

    3.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的主旨

    望__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4.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5、对《望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8.“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4. 古诗《初冬夜吟》本诗主旨是

    “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

    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

    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 写一篇古诗文,主旨和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 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 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6. 初中古诗思想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一,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 (分类记忆法)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长亭送别 5.生活杂感 二, 意境分析法 意境: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而营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描摹图景 ②概括意境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____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_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问:(1)有人据"西风残照"谓此词衰飒,有人据"汉家陵阙"谓此词悲壮,你认为它的风格是什么 为什么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是衰飒.年年柳色,夜夜月光,灞陵伤别,总来织梦;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音尘绝,心命绝.秦娥倍感凄凉和痛苦. (2)是悲壮.秋日登原,西风残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巍然而在.当此之际,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良人不归,汉陵长在.由家而国,极悲壮也. 本词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又寄寓着人生哲理和使命感. 三,背景分析法 背景:诗人写作背景及人生经历. 背景显示方式: 1,显性——注释显示,题干显示. 2,隐性——知人论世. 例3.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 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 过岳阳,写下此诗. 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为终于 "生出"四川平安回到家乡,而感到庆幸,但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喜交集的笑; 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无畏的笑. 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而这也是豁达的笑; 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碛②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①无那:无奈. ②碛(qì):沙漠. (1)这两首诗属于______诗,盛唐这一诗歌 风格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 豪迈,奔放,雄壮 (2)两首诗末句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甲诗"无那金闺万里愁"表面上写的是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实际上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乙诗表面上写的是荒凉的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 ,但感情并不低沉.戎马生涯的艰辛,边疆地域的荒凉,更能体现诗人从军边疆的壮志豪情. 练习1.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完成试题.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雪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答:是和谐的. 这是乐景衬哀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基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问(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依依惜别,黯然孤寂之情. 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同体诗,回答问题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韦庄:晚唐著名诗人.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前人认为这两首以"台城"为题材的诗,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思想内容方面: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统治者的浮华奢侈是六代灭亡的原因,暗示中唐统治者如果沉溺在享乐之中,后果不堪设想;韦诗借浮华如梦的六朝无情逝去,表达了对晚唐日薄西山的无奈,充满了感伤悲哀的情绪. 表现手法方面:刘诗运用典故从正面揭露六朝统治者的奢华腐败,实写台城的荒败景象;韦诗则采用虚写的手法,用"鸟空啼"写出了台城废墟给人的历史空寂感,用台城柳的"无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

    7. 初中古诗思想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分类记忆法)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长亭送别5.生活杂感二, 意境分析法意境: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而营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答题步骤:①抓住意象,描摹图景②概括意境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____ 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答: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如何体现的:_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忆秦娥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问:(1)有人据"西风残照"谓此词衰飒,有人据"汉家陵阙"谓此词悲壮,你认为它的风格是什么 为什么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是衰飒.年年柳色,夜夜月光,灞陵伤别,总来织梦;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音尘绝,心命绝.秦娥倍感凄凉和痛苦.(2)是悲壮.秋日登原,西风残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巍然而在.当此之际,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良人不归,汉陵长在.由家而国,极悲壮也.本词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又寄寓着人生哲理和使命感.三,背景分析法背景:诗人写作背景及人生经历.背景显示方式:1,显性——注释显示,题干显示.2,隐性——知人论世.例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为终于 "生出"四川平安回到家乡,而感到庆幸,但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喜交集的笑;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无畏的笑.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而这也是豁达的笑;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碛②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①无那:无奈. ②碛(qì):沙漠.(1)这两首诗属于______诗,盛唐这一诗歌 风格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边塞豪迈,奔放,雄壮(2)两首诗末句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甲诗"无那金闺万里愁"表面上写的是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实际上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乙诗表面上写的是荒凉的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 ,但感情并不低沉.戎马生涯的艰辛,边疆地域的荒凉,更能体现诗人从军边疆的壮志豪情.练习1.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完成试题.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雪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答:是和谐的. 这是乐景衬哀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基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问(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依依惜别,黯然孤寂之情.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同体诗,回答问题 台 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韦庄:晚唐著名诗人.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台 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问:前人认为这两首以"台城"为题材的诗,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思想内容方面: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统治者的浮华奢侈是六代灭亡的原因,暗示中唐统治者如果沉溺在享乐之中,后果不堪设想;韦诗借浮华如梦的六朝无情逝去,表达了对晚唐日薄西山的无奈,充满了感伤悲哀的情绪.表现手法方面:刘诗运用典故从正面揭露六朝统治者的奢华腐败,实写台城的荒败景象;韦诗则采用虚写的手法,用"鸟空啼"写出了台城废墟给人的历史空寂感,用台城柳的"无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 鹤 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8. 八下语文古诗主旨和名句赏析,有多少来多少,古诗主旨

    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同时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写出了新旧事物之间相互交替的辩证关系,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3.《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野草才能没马蹄.”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5《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人描写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动中寓静表现“惊鹊”和“鸣蝉”的情态,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6、《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侧面烘托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7、《天净沙 秋思》---“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道尽天涯游子之悲”. 8、《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了山高大.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9《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0、《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11、《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12、《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3、《渡荆门外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短短十字,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侧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以物喻人,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5、《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

    9.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和文言文的主旨句

    您好: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文及译文汇总(1)1、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xián)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

    (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己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3、马说《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辱没于低贱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按照它马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

    初中唐诗主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