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唐诗合解pdf

    1. 酬李端校书见赠全文翻译应该怎么写

    酬李端校书见赠【唐 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市,莫将簪弁胜荷衣。【翻译(部分为私翻,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初夏时节,槐树枝叶累累,下垂如穗,雏鸦已能飞翔。

    忽忆起山中隐居岁月,惜因公务缠身,心有所想却无法归去。揽镜自照,感叹流年易逝,自己黑发已成白发。

    只能在心里回忆渺远记忆里的山中白云芳草,而此身不得回。现在我有时遇见酒客,和他们一起春游,已经成为习惯,而象过去在山中那样,与林中僧人夜坐清谈的机会,反而稀少了。

    昨日我听说你可能去了城市求仕,但千万不要认为官员的簪弁就比隐士的荷衣更好(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荷衣,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此处为劝人归隐之意)。【鉴赏】这首七律自明清以来,各种选本多有选录,如唐汝询《唐诗解》、沈德潜《唐诗别裁》、王夫之《唐诗评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等。

    王夫之评此诗曰:“温 润为中唐首唱”。此语甚为恰当。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首联言初夏时分,忽然想起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可惜公务在身,不能归去。

    “绿槐垂穗”,为初夏景物,“乳乌飞”,乌生子,且已能飞,亦初夏时事,这一句借自然界的动植物来点明时令。下句说“忽忆山中”,说明以前曾在山中隐居过,“独未归”的“独”字用得妙,是说心虽有忆而身独未归,乃蒙李端见赠,能不兴归去之叹。

    “独”字还隐约透出作者当官的孤独苦闷之情。“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颔联借写时序变化,年华流逝,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上句言揽镜自照,发现自己黑发已成白发,于此显示流年的更替,下句的“白云芳草”,是隐逸生活的象征,皎然《诗式》即将皇甫冉、刘长卿等山水隐逸诗人说成“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诗式》卷四“齐梁诗”条),诗人笔下的天边白云天涯芳草,都属望中渺远之物,“与心违”,是说心忆山中而身不得归,即身心相违。

    此联白云映青草,白发对青镜,对比入妙,而感情的抒发冲淡平和,一派“温 润”之色。“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此联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尧衢认为“逢酒客春游,此亦山中事也。乍逢,见偶逢着而即游也,惯字,内有习惯之意。”

    (《古唐诗合解》卷六)唐汝询则说这两句为“虽多酒客之游,已少林僧之语”。(《删定唐诗解》卷二十一)细玩诗意,上句写在朝之事,正好与下句山中之事相对,应以后说为当,因为“春游”二字,只能理解为在朝当官期间,闲暇时春游,若在山中,日日皆可春游,不须特意提出,而且“酒客”“林僧”显然属于两种类型的人物,若认为二句写一件事,诗意难通。

    颈联的意思是,现在我有时逢到酒客,和他们一起春游,已成习惯,而象过去在山中那样,与林僧夜坐清谈的机会,反而稀少了。说的也是厌倦仕途,向往山林,而语气依然从容不迫。

    “昨日闻君到城市,莫将簪弁胜荷衣”。尾联劝诫李端,点明主题。

    李端原在山中隐居,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所以劝诫说:不要认为簪弁(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就比荷衣好(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这两句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同时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沈德潜说这首诗:“言己系于一官,不能遂白云芳草之心,未勉其(指李端)坚守初服,勿萦情于簪弁也”。

    对该诗题旨的剖析,可谓精当。此诗是一首酬赠诗。

    “大历十才子”的应酬诗除一部分歌颂达官贵人者外,大都写时序的流逝、节物的更迭、人事的升沉离合等等,大都贯穿着伤时悯乱的情绪,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合乎中国美学“乐而不婬,哀而不伤”的规范。

    这首诗也是借物抒情,只不过感情更进一步淡化,虽也写流年变迁,人事离合,表达思归之情,但并未流露哀伤之感,而是笔调轻松,意味醇厚,达到了“中和之美”的较高境界,王夫之说它“温 润为中唐首唱”,恐怕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的。这首诗能达到这种境界,与作者及李端的身世、性格有很大关系。

    《唐才子传》说司空曙“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甔石,晏如也”。李端“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初无宦情,怀箕颍之志”。

    可见,司空曙写自己厌倦仕途是出于本性,劝李端坚守初衷是出于真情,他们都不是那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或想走“终南捷径”的人,正因有如此襟怀,才写出此笔文字,方达到此种境界。

    2. 【阅读理解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

    答案:1.C;2.D;3.C;解析:(1) 认为是毛病 (2) 介词,用。

    A前者是介词,表对象,为,替。后者是介词,表原因,因为。

    B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是介词,从,自。C都是结构助词,但前者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来提宾,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答案:划线的字词为给分点,每个1分,整句概意1分。 (1)哪里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被皇上听闻,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2)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 (3)现在爱我的诗的人,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您)而已。

    [参考译文] (我)家庭贫困而又多变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

    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

    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

    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

    哪里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微之,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

    我不能远追古代的旧闻做证明,就像近年韦苏州的歌行,除去才气超拨,词藻华丽之外,很接近于以兴的手法表达讽谕的意义。他的五言诗又高超雅正,安详适静,是自成一家的体制。

    现在的作者谁能赶得上呢?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现在我的诗,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诗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

    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虑恬静,文词迂缓。

    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现在爱我的诗的人,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您)而已。

    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没有象足下这样的人出现,而了解并喜爱我的诗呢?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诗互相鉴戒,遭到斥逐就以诗互相慰勉,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娱乐。与我相交的和谴责我的,大都由于诗呵! 我曾经跟足下说,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为自己的好,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就在繁多上,其间好坏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不加宽容,进行讨论删削,这样以后繁简恰当不恰当才能处理合适。

    况且我与足下,写文章特别怕繁多,自己尚且认为是毛病,何况他人呢?现在我们暂且分别编辑诗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见的时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编辑过的东西,以完成过去的心愿。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见,死期一到,该怎么办呵!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吗?。

    3. RT,小学五、六年级的必背古诗词28首,是哪几首

    五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 1、渔歌子(张志和)2、池上(白居易)3、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4、乡村四月(翁卷) 西塞山前白鹭飞,小娃撑小艇,梅子金黄杏子肥,绿遍山原白满川, 桃花流水鳜鱼肥。

    偷采白莲回。麦花雪白菜花稀。

    子规声里雨如烟。 青箬笠,绿蓑衣,不解藏踪迹,日长篱落无人过,乡村四月闲人少, 斜风细雨不须归。

    浮萍一道开。惟有蜻蜓蛱蝶飞。

    才了蚕桑又插田。 5、所见6、论诗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夜雨寄北 (袁枚)(赵翼)(陆游)(李商隐) 牧童骑黄牛,李杜诗篇万口传,僵卧孤村不自哀,君问归期未有期, 歌声振林樾。

    至今已觉不新鲜。尚思为国戍轮台。

    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欲捕鸣蝉,江山代有才人出,夜阑卧听风吹雨,何当共剪西窗烛, 忽然闭口立。

    各领风骚数百年。铁马冰河入梦来。

    却话巴山夜雨时。 9、大风歌(刘邦)10、浪淘沙(刘禹锡)11、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大风起兮云飞扬,九曲黄河万里沙,茅檐长扫净无苔,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浪淘风簸自天涯。

    花木成畦手自栽。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今直上银河去,一水护田将绿绕, 同到牵牛织女家。两山排闼送青来。

    12、六月二十七日13、秋夜将晓出篱门14、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望湖楼醉书(苏轼)迎凉有感(陆游)昼出耘田夜绩麻, 黑云翻墨未遮山,三万里河东入海,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雨跳珠乱入船。

    五千仞岳上摩天。童孙未解供耕织, 卷地风来忽吹散,遗民泪尽胡尘里,也傍桑阴学种瓜。

    望湖楼下水如天。南望王师又一年。

    15、已亥杂诗(龚自珍)16、望岳(杜甫)17、与善人居(汉刘向) 九州生气恃风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 万马齐喑究可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我劝天公重抖擞,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不拘一格降人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8、过零丁洋(文天祥)19、龟虽寿(曹操)20、岳阳楼记(范仲淹) 辛苦遭逢起一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干戈寥落四周星。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山河破碎风飘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身世浮沉雨打萍。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进亦忧,退亦忧。

    说惶恐滩头惶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零丁洋里叹零丁。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 人生自古谁无死,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3、题菊花(黄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枯藤老树昏鸦,飒飒西风满院栽,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小桥流水人家。

    蕊寒香冷蝶难来。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道西风瘦马,他年我若为青帝,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夕阳西下,报与桃花一处开。

    曾益其所不能。断肠人在天涯。

    4、赤壁(杜牧)5、渡汉江(宋之问)6、过故人庄(孟浩然)7、客中行(李白) 折戟沉沙铁未销,岭外音书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兰陵美酒郁金香, 自将磨洗认前朝。

    经冬复历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玉碗盛来琥珀光。 东风不与周郎便,近乡情更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但使主人能醉客,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敢问来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知何处是他乡。

    8、鱼我所欲也《孟子》9、喜春来探春10、黄鹤楼(崔颢) 鱼,我所欲也;熊掌,(元。张养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梅花已有飘零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舍鱼而取熊掌也。

    杨柳将垂袅娜枝,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杏桃仿佛露胭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残照底, 舍生而取义者也。

    青出的草芽齐。 13、如梦令(李清照) 11、商山早行(温庭筠)12、山居秋瞑(王维)昨夜雨疏风骤,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浓睡不消残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试问卷帘人?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却道海裳依旧。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4、饮酒(陶渊明)15、渔家傲(范仲淹)16、鸟鸣涧(王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人闲桂花落,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夜静春山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长烟落日孤城闭。

    月出惊山鸟,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时鸣春涧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7、陋室铭(刘禹锡)18、虞美人(李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

    春花秋月何时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雕栏。

    4. 跪求“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古代典籍

    一)音韵学应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以为“落”当为“滋”字之误。理由是:《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注》(据宋本)作“滋”字,“滋”字和“晞”、“归”字协韵。

    “滋”、“落”形近,颇疑原作“滋”字,“落”字为后人所改。 按:“滋”字与“晞”、“归”在汉时并不押韵。

    依据王力的古韵分部,“滋”在之部,“晞、归”在微部,属不同韵部。王书据宋本《古今注》,孤证不立,颇疑宋人据当时读音改“落”为“滋”。

    且果如王言,“滋”、“晞”协韵,则前人更不当改“滋”为“落”。 2、《国朝汉学师承记》(钟哲整理本)第65页第1 行:“熊”之足似“鹿”,从“肉”“乙声”。

    按:此条乃江藩引朱筠言,谓“熊”字“从肉乙声”。此“乙”字当为“ ”(隶作以)字之讹。

    “乙”在古音质部,“以”在之部,“熊”在“蒸”部,之蒸阴阳对转。检徐铉《说文解字》,正作“以”字,明此作“乙”者非。

    但不知是朱筠之误,江藩之误,抑手民之误? 3、《汉志·六艺略·春秋》有《谷梁传》十一篇。谷梁子,鲁人。

    颜师古注曰:“名喜”。根据《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这一谷梁子的名字有谷梁喜(颜师古注)、谷梁赤(桓谭《新论》)、谷梁寘(王充《论衡》)、谷梁俶(a、《尸子》;b、字元始,阮孝绪《七录》)、谷梁嘉(钱大昭《汉书辨疑》)。

    按:大体说来,钱大昭之说似乎不确,其它几家皆是其名,只是因语音转移而有变化罢了。赤(昌母铎部,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下同,似可拟作:thjak)、俶(昌母觉部,thjuk)、寘(章母锡部,tjek),三字声母都在照三组,在上古同属舌音,赤俶双声、俶寘旁纽。

    而对喜字的解释,需要引入壴字,《说文》喜“从壴从口”。壴字上古音为知母侯部(tio),知母古亦在舌音,与照三组字为准双声。

    如此赤、俶、寘、壴皆可看作一声之转,窃以为俶字近是,理由同于王先谦所说,“尸子为六国时人,见闻较碻”,另外名俶与字元始也能相应。剩下的问题就是喜与壴的问题了,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喜为壴字之讹,喜下面的口字可能是饰笔;另一种可能就是喜字本来就有壴字的读音。

    4、《管子·兵法》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

    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使敌若据虚,旧注为“居常畏惧”,以据为依据,居处之义。

    按:细绎文意,颇疑“据”通作“拒”。拒,《说文解字·止部》段注,“此与彼相抵为拒”。

    “拒虚”与“搏景(通影)”排比成文,虚、影正无形,即下文“无设无形”之义。“据”(鱼部见母)与“拒”(鱼部群母)古音同在鱼部见组,理得相通。

    不过检《故训汇纂》,尚无据拒相通例。 二)校勘学应用例 5、《说文解字注》误改篆文一例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第603页“攑”字条,段注有:“今按《玉篇》列字次第,捀下扬上作攑,丘言切,举也。

    《说文》捀下扬上则作 ,显是攑篆之讹。盖希冯作《玉篇》时所据《说文》未误也。

    《说文》本有举无 ,后人自讹舛耳。《广韵》廿二元亦曰:‘攑,举也(作者按:丘言切)’”。

    按:今检日人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手部捀下扬上作“ ,与居反,举也,从也”。据周祖谟研究,《万象名义》一书,合于《玉篇》残卷,很大程度上当保存了《玉篇》原貌,而今本《大广益会玉篇》则与原本《玉篇》相去较远。

    此或可说明段所引《玉篇》实非野王原貌。而今本《玉篇》之合于《广韵》,可能是有人因《广韵》而改《玉篇》。

    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艺文·小学》“雍熙新定广韵”条,“太平兴国二年六月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五人同详定《玉篇》、《切韵》”,据此,则此二书间相互改动亦并非妄谈。且可引下条为证:《说文解字注》第607页“揟”字条,段注有“沮,《玉篇》、《广韵》作具,非也。”

    今检《万象名义》手部“揟”字条正作“沮”,不误。此可明今本《玉篇》不同于古本而近于《广韵》。

    如此,则段改作“攑”篆,《广韵》、《玉篇》二证实为同一证;且既无原本《玉篇》,则不能明“攑”必在捀下扬上。段注此改实有未安。

    三)文学、历史学与古文献学的反复为用 正如上面所述,文献学研究的是文本,而文学、历史学研究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只有版本、目录、校勘类的图书之学,而不去研究它的内容;只有研究单个文字的“小学”,而没有那些由文字组成的篇章。

    就知识的传承来讲,大多数是以文学、历史学的形态来系统进行的。文献学虽然是文学、历史学的基础,但是它并不是脱离文学、历史学等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托各种专门的知识而存在。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 6、冤亭卞(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六四页一四二五○) 留题灵岩古诗十韵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优。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

    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崖头。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

    风高松子落,天外钟声浮。祖师生朗石,古殿名般舟。

    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老僧笑相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