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1.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 幼儿园古诗《登鹤雀楼》备课本怎么写
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活动准备:PPT、Flash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
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二、理解古诗大意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
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幼儿吟唱古诗1、欣赏吟唱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3、动作表现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
(请个别幼儿演示)四、结束总结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3. 登鹳雀楼的教案~跪求~~谢谢~~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
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穷:尽。
希望可以帮到你~。
4. 幼儿小班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能背诵古诗。
2、完成相关的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 ) 课后反思: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
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
5. 中班古诗登鹳雀楼作者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另附其余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吴融(唐)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耿湋(wei)(唐)
6. 《咏鹅》、《风》、《咏柳》、《凉州词》、(2首)《登鹳雀楼》、《春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古诗: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月, 能看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