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坛上号称

    1. 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

    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 方福桥为什么号称“楚南大观”

    万福桥即湘乡城西南洙津渡上的洙津渡大桥,清雍正初年, 由邵阳人徐安禧捐资倡建。

    时朱津渡乃通省城之要冲,官府所设 渡口往往借故勒索渡船费,过往路人无可奈何。但修桥工程巨 大,需资也颇巨,官府喊修桥只“打雷”,而不“下雨”。

    徐安 禧挺身而出,变卖家产,得300两白银,着手修桥。 四乡百姓为 其义举所感,踊跃捐银合力为桥出力。

    安禧亲自督造,劳苦不 辞,历三年始成,取名万福桥。 万福桥全长180米,宽8米,高15米,9拱10礅,皆为石 结构。

    史籍记载,桥上原有若干设施,桥东立牌坊一座,上书 “楚南大观”四字。桥中有一庙,桥头设有茶亭,各有牌坊和桥 门。

    知县谢家麟有诗赞桥“最爱洙津镇,浮桥跨汉霄。人从云 外渡,舟向洞中摇。

    丹驻回狂澜,苍龙饮怒涛。”清朝有大员过 桥,见大桥如“长虹映水,臣卜龙跨波,惠四方行旅于无穷”,兴起而亲书“楚南大观”,并勒石成碑。

    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筑潭邵公路,万福桥桥墩桥面得 以加宽,车行道两侧辟人行道。 桥头两头铁牛数百年不离“职” 守,仍司镇水之职责。

    3. 为什么白居易有元白刘白之称

    “元白”就是元稹和白居易的百合称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白居易(公度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知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道:“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本人观点:白居内易比较谦虚,所以自称“元白”,另外也表达了对元稹的惺惺相惜之情,白不愧为中唐大家风范!

    “刘白”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合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容“诗魔”和“诗王”之称。

    唐诗坛上号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