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从唐诗和俳句看中日自然观

    1. 请问中国的唐诗与日本的俳句之间有哪些异同

    俳句,是日本人的传统诗体, 它分上、中、下(五、七知、五)共17个音组成,而且要求必须有一个“季语”,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

    唐诗在形式上讲究调声,内容上道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旋律。

    许多俳句被译成平仄押韵的汉诗风味,但事实上,日语是没有平仄押韵的,但有它的句调美。俳版句极短小,不是用理性或感情来欣赏,几乎完全凭感觉。中国人常把它译成五言绝句。

    俳句在用极简练的语句来借景抒情、咏物明志和彰显意境之美方面,受到唐诗的影响,与唐诗绝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 “我庭小草复萌发权,广阔天地行将绿”。"伊良古崎冬日到,喜间只鹰击长空"

    2.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由于日本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4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历史文化渊源,日本人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自然之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便自然中存在些许缺憾,也不喜欢人工雕饰和创造,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日本人的自然观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得以体现,本文就日本自然观的由来及衣食住方面的体现做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自然观;形成过程;体现

    说起日本人的自然观,大家可能会想到樱花、枯山水等具有日本代表性的自然事物。在日本,无论是各地著名的山水公园,还是普通人家的住宅庭院,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日本人也充分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始终坚信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法生存这一真理,并且由此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在日本,“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事记》中,书中“自然”本指自然而然之意。随着日本文学的逐步发展,传统文学作品中开始歌颂“自然”之美,但其主要描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等天地自然变化,而且未特意用到“自然”一词。明治时代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传入,“Nature”一词也从西方国家传入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德富芦花的著作《自然和人生》一书出版,这标志着“自然”一词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3. 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国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日本诗歌最重要的形式大体上有五种,即和歌、俳句、新体诗(定型诗)、自由诗和训读汉诗。其中新体诗(定型诗)和自由诗形成于明智维新之后,训读汉诗起源虽早但在文字定型上与汉诗毫无二致,日本民族特色最明显、历史最悠久的诗型当是和歌和俳句。

    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歌的创作形势虽有衰飒,但是其中的短歌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教养之一,依然生机勃勃地活跃于日人的笔下唇边。

    俳句的形成,则既有《万叶集》以来的和歌传统,又有着中国六朝文学影响的痕迹。《万叶集》第十六卷中载有一种“戏谑体”,歌题中往往嵌入“嗤”、“嗤笑”、“戏嗤”等关键词,这种带有滑稽意味儿的短歌,后来引起一些歌人的创作热情,以致到了《古今和歌集》时形成了该书和歌分类的一个门类即“俳(‘俳’字讹成‘诽’)谐歌”。当时,随着六朝文学的东传,日本歌人对南朝文人的沙龙式赋诗法“连句(联句)”情有独钟,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俳谐之连歌”。降至十六世纪初叶,山崎宗鉴(?- 1553)等人把“俳谐之连歌”的“发句”从连歌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短歌诗型,这大约就是最早的“俳句”(不过,称这种诗型为“俳句”,是明智维新以后正冈子规称雄俳坛时之事)。其后,这种诗型一直延续到日本当今的诗坛,甚至在海外诗歌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模仿。

    如果与中国诗歌比较而言,和歌与俳句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近体诗或词曲,就是说,和歌(主要是短歌)与俳句都具备自己的形式规则 “音数律”。由于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日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和歌、俳句的音数律不象中国的诗词格律规定得那般烦琐和苛刻,但在音节数量的限制上也很严格,亦即短歌必须遵守“57577”音的规矩,俳句则不能违反“575”音的准绳。从本质上讲,俳句其实就是短歌的一种裂变,即把短歌“57577”音的前三句“575”音剥离出来,赋以独立诗型的意义。所以着眼于音数律,短歌又被称之为“三十一文字”,俳句则又被称之为“十七文字”。

    “57577”音与“575”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扬弃,凝定在和歌(短歌)与俳句两种诗型上的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日本著名学者松浦友久博士曾从“节奏的美学”角度,以所谓“休音”的理论破解和歌、俳句何以以五音、七音为中心的悬案,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其实不管用何种理论去阐释日本古典诗歌为什么以五音、七音为主这一课题,都得承认五音、七音以及由此构成的“57577”、“575”诗型,其中积淀着日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