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秋千
1. 古诗鉴赏:《秋千》 僧惠洪
译文: 彩色的秋千架彩绳飘向高空一端,妙龄佳人春天戏耍小楼前。
摇曳的猩红裙子倏忽略过地面,危险啊,摆动的彩绳仿佛要把她送上青天。汗珠像杏花瓣雨点般飘落在秋千的踏板,彩绳似轻烟缭绕于翠绿的杨柳间。
当她从容地下了秋千,潇洒地站立在花荫处,神采翩翩,好似月里的嫦娥降到人间。【赏析】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工细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仕女戏秋千图。
首联第一句描写秋千的华丽精致,暗示出主人的高贵身分。第二句七个字交代了戏秋千的人物、时间和地点,语言精炼。
二联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刻画了美人荡秋千的神态。红裙拖地,玉容上天,既真实地表现了秋千上下推送的动态,又使我们看到秋千架上美人的神采。
三联进一步展现秋千架四周的环境。杏花纷洒,柳烟缭绕,这优美的景物更衬托出美人的艳丽多姿。
同时,通过环境的渲染,把荡秋千的游戏推向高潮。尾联戛然而止,由动态马上转入静态,突出了美人飘然而下,从容悠闲的风韵,就像广寒宫的仙子,为这幅画图勾勒了最后的一笔。
作者是一位和尚,这首诗色彩鲜明,内容绮丽,充满了生活情趣,可见他还未忘人间之乐,凡心尚存。
2. 河塘与秋千的诗歌有没有关于河塘以及秋千的诗词歌赋
标题】:秋千词 【年代】:唐 【作者】:王建 【体载】:乐府 【内容】:--------------------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 终赌鸣?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标题】:秋千 【年代】:唐 【作者】:韩?? 【内容】:-------------------- 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 五丝绳系出墙迟, 力尽才瞵见邻圃。
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 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
【标题】:虞美人 【作者】:苏轼 【体载】:词 【内容】:--------------------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3. 古诗鉴赏:秋千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架上佳人,罗衣带色,随风翩舞。
春光无限,惹得和尚动了诗心。荡秋千被誉为“半仙戏”,所谓半仙者,是仙人之游戏也,正联系到仙,关键词应该是春戏、断送,从容立,降仙大概。
古诗意思我理解的大概是这样的,有画饰的秋千架额比装饰的很美丽,一佳人在小楼前面嬉戏,红裙曳地,飘拂而起,美人吓得玉容失色,向天上高高地飞去,“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是讲当时的坏境很美,红杏雨,绿杨烟相对,形成颜色上的对比,更能突出春的感觉。
从秋千上下来之后站在一边看上去玉容从容宁静,好像是嫦娥~不过这里又一个疑问就是断送。如果意境上和血色相联系的话应该是吓得花容失色,可是古人都说这是推送的意思,就是把佳人推送上天~~~~囧~我是半吊子。
只能做出这样的鉴赏。
4. 全唐诗或者全宋词里面有哪些诗词是有“秋千”的
楼上一大堆我听都没听过 哪找来的?
蝶恋花 苏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兰陵王 刘辰翁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谴风沙暗南浦。
蝶恋花 欧阳修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风人松 吴文英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相凝。
以上都是宋词三百首中收录的词
唐诗中我不记得有秋千
5. 描写女子秋千诗词
《偶见(一作秋千)》年代: 唐 作者: 韩偓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秋千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李觏华郭春光欲暮时,采绳争蹴夜忘归。
佳人不道罗纨重,拟共杨花苦斗飞。《秋千》年代: 宋 作者: 张炜吾今两鬓已成丝,每每逢春独自辈。
最恨秋千无力上,风流不比少年时。《秋千词》年代: 唐 作者: 王建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踏莎行·闲院秋千》年代: 宋 作者: 杜安世闲院秋千,又还拆了。绿苔遍地青春老。
画楼日晚燕归巢,红稀翠盛梅初小。窈窕身轻,怎禁烦恼。
罗衣渐减怯风峭。韶华好景想多才,厌厌只为书音少。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主要用烘托的手法。首句给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又为诗篇涂抹一层浓艳的色彩;末句把诗人的蜜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情意隐约,余味无穷。全诗以第三句为中心,靠上、下各句的烘托,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2.本诗通篇写景,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第三句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看来,诗人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荡秋千的场面和荡秋千的人。
(主观题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