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之我见

    1. 唐诗之我见500作文

    在我很小很小刚刚能够说话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过,那时我并不了解唐诗的意义,只是跟着爸爸妈妈的音调,咿咿呀呀地念着朗朗上口而富满童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

    我上幼儿园了。这时,我不仅能够解释出昔日“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的意思,而且还知道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诗,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思乡抒情的唐诗,每当老师考我们时,我虽然不了解诗的含义,但也会装模作样地吟上几句,这时,就会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从这开始,我就更加喜欢唐诗了。

    小学低年级时,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景致的诗,我又更进了一步。这时才知道,原来唐诗里还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等我们来探索,而且,读唐诗也提升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使我受益绯浅。

    慢慢地,到了高年级,不知不觉,我发现唐诗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伤心时,唐诗就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那样静静地陪伴着诗人似的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我高兴时,它就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似的,载着我遨游天地见。其实,它一直守护着我,它就象一个朋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看事的哲理,它已经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一个一直守护着我的朋友。

    渐渐地,我已经长大了,可是,唐诗却没变,每一个字符,每一句诗段,都照映着我童年的每一个脚印,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座指南针。

    2.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一)

    写诗词无外乎四点,一是炼字,二是修辞,三为谐律.四为造境.谐律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懂规则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诗,只要把握住“韵,声,粘,对,拗救….”等一些基本规则既可.如果你一旦注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那么就必须遵其格律,不可以服从意境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其实大到人生,小到游戏,都有规则,都有约束,但是在约束下不违反规则,照样能随心所欲,玩的快乐.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即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格律诗词有自己的标准格式与变化规律.汉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国文字分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四声分两大类即平和仄.诗中只有平仄交替才会产生音韵美,而这种音韵美,恰恰是产生与平仄的变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中分阴、阳两大类的爻,它们分别组合后即变化无穷,代表了天地间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正是用阴爻与阳爻才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际舞却是用左右脚的变化才展现给人们蓬嚓嚓的优美舞步的.那么格律诗不也正是由平仄的变化才使其千百年来在文坛上久盛不衰吗!中国的近义,同义词很丰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词汇的.假如自己写的诗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难以改动,那么你就声明是“阳关体”好了.如:王维的代表作《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中唐以前人们最重视的是犯“孤平”对失粘失对并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很著名的诗,其中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失对.象这种失粘,失对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等,但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只能称“乐府诗”“古绝”“古风”.当然不是格律诗不等于不是好诗,但挂羊头卖狗肉是要不得的.添词要照谱添,一个是平韵,一个是仄韵(包括入声韵),另一个就是换韵,换韵有三种, 1;“平仄通叶格”既换韵不换部,如,《西江月》、《蝶恋花》、……等. 2;“平仄转换格”既换韵又换部.如,《清平乐》、《调笑令》、……等. 3;“平仄错叶格”既换韵后又回到原部.如《相见欢》、《诉衷情》……等.最近我有个朋友乘兴照词谱添了100首《满江红》词,但却不守律.还自称: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弃格律…云云.我说;你既然选中了这个词牌,就必须遵守规矩,否则你去写自度曲,自由诗好了,为什么还冠以词牌名呢?比如《满江红》这首词本应是以“入声”为韵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其韵脚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声.我这朋友坚持偏要用仄声.《清平乐》,本来是换韵又换部的,他却用平仄同部.我对他说:“你用了《满江红》的词牌,而又不是按照它的格律,那末,最好就另外起一个词牌的名字,如《满江黑》或其他,以便与《满江红》相区别.”,“我看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旧格律比较好.因为旧格律毕竟有了长期的历史,经过了许多发展变化,成了定型.这在一方面固然说明它已经凝固起来了,变成了死框框”.当然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讲的.如果你非要坚持,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赏了.其实这些规则一旦弄懂,写诗添词会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诗词,并非遵律就为佳,“律诗只论平仄,终生不得入门”.重要的是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与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来.有的人一生写诗词上千首,如果有几首那怕是一首传世,那也足矣.如宋时的苏麟当时是浙江杭州巡检,他看到当时范仲淹周围人都巴结范而写首著名句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而流传千古.他一生也仅写这首.与贺知章齐名号称“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两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让世人皆知.所以,对初入诗词门的朋友,当然不要为什么清规戒律所难住,就象喜欢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么叫“越位”(如诗词中的出律)什么叫合理冲撞(如诗词中的拗救)等….一旦这些规章懂了,最后的目的是进球(如诗词中的佳作).写诗前首先要谋篇布局,律绝也讲究“起,承,转,合”,也就是要“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样一首诗出来才会有味.有好多朋友喜欢写景,写景要言情,铭志.而不单单是为写景而写景,当然也有纯写景物的,也有不讲起承转合而成千古名诗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虽说是全都写景,也没什么转合,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就象四幅画一样,呈现在读者眼前.可是,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比起来就逊色多了.杜牧在此诗中前两句,通过一件旧兵器的发现,一件小事的描述,让人没感觉到与赤壁有什么关系,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转,假如东风不给与周瑜取胜的天机,恐怕他的爱妻小乔,早己为曹操所获了.作者就发现一件前朝旧兵器,而联想到赤壁大战一件大事.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假如我们要写《赤壁》的话,肯定会把赤壁大战写得如何壮观,场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

    3. 唐诗之我见500作文

    在我很小很小刚刚能够说话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过,那时我并不了解唐诗的意义,只是跟着爸爸妈妈的音调,咿咿呀呀地念着朗朗上口而富满童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我上幼儿园了。

    这时,我不仅能够解释出昔日“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的意思,而且还知道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诗,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思乡抒情的唐诗,每当老师考我们时,我虽然不了解诗的含义,但也会装模作样地吟上几句,这时,就会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从这开始,我就更加喜欢唐诗了。

    小学低年级时,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景致的诗,我又更进了一步。这时才知道,原来唐诗里还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等我们来探索,而且,读唐诗也提升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使我受益绯浅。

    慢慢地,到了高年级,不知不觉,我发现唐诗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伤心时,唐诗就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那样静静地陪伴着诗人似的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我高兴时,它就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似的,载着我遨游天地见。其实,它一直守护着我,它就象一个朋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看事的哲理,它已经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一个一直守护着我的朋友。

    渐渐地,我已经长大了,可是,唐诗却没变,每一个字符,每一句诗段,都照映着我童年的每一个脚印,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座指南针。

    4. 唐诗之我见300字作文

    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写道:“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读罢,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下落下,国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能想像出那一幅优美的画卷:千朵万朵花儿几乎压弯了枝条,引得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花从中飞舞、游戏,可爱的黄莺在枝头自由自在欢唱……

    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仿佛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江边:秋天,美丽的夕阳照射在江面上,江水变得一半碧绿一半红。你看,那小草上挂满了珍珠一般的露水,一弯新月像弯弓一样,悬挂在湛蓝色的天幕上……

    我被深深地陶醉在诗里!因而我学习写诗!

    5. 唐诗之我见300字作文

    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写道:“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读罢,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下落下,国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它穿过杂树,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

    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能想像出那一幅优美的画卷:千朵万朵花儿几乎压弯了枝条,引得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花从中飞舞、游戏,可爱的黄莺在枝头自由自在欢唱…… 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我仿佛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江边:秋天,美丽的夕阳照射在江面上,江水变得一半碧绿一半红。你看,那小草上挂满了珍珠一般的露水,一弯新月像弯弓一样,悬挂在湛蓝色的天幕上…… 我被深深地陶醉在诗里!因而我学习写诗。

    6. 唐诗中的“独”之我见作文

    例如:有诗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初春时节,细雨在夜里静悄悄的降落,睡梦中的人儿无知无觉。次日出门,惊喜地发现地上已长出绿茸茸的细草。

    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无言独化,表现的却是诗人心灵无所牵挂的安详与淡泊,暗喻着这世间的不求名利从容宁静的那一群体。春来草自青,与人无关。

    春天来了,草儿就葱茏起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世间万物,自生自长,循环往复,与人毫不相干。

    重要的是人心也不会执着于草青不青,草何时青。草,该青时自然便青了;春,该来时自然便来了,这一切都有造物主的安排。

    其实,只要人们能以寻常无事的恬淡之心关照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就能从“春来草自青”中体会出人生的情趣,心灵境界一经拓展,整个人便极具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就不会睡时不肯睡,吃时不肯吃,百般需索了。

    人既然能领悟时序代换万物荣枯的道理,那么又有什么放不下甩不脱的呢?一切都不系于心的人,又怎会固执拘泥,胸襟狭窄呢?只不过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罢了。人要做的,无非就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享受春光,沐浴春色,在顺应季节的变化中编织梦想的花篮,在淡淡的日子里以宁静的心灵领略生命的灿烂。

    人这一生,就是自然界中一个生命的流程,无论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得经历。哪怕你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哪怕你走着一段寸草不生的路,那也没关系,就当是在走一段夜路,拐弯时亮着的路灯突然灭了,你的眼前一片昏暗。

    此时你可以短暂停留,闭眼片刻,让你的眼睛做好暗适应的准备,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黑暗中的一切依然清晰可辨。你是不是就不会再感到慌张无助了呢?那就继续走吧!嫩色宜新雨,春来草自青。

    平静地接受生命的赐予,一定会有什么融入你的内心,一定会有什么在滋润你的生命,也一定没有什么能再次挡住你的去路。

    7.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之我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 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

    8.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之我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 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

    9. 写一篇白居易诗歌之我见的文章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唐诗之我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