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一首琥珀光但

    1.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的意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美酒醇香,玉碗晶莹;主人热情,宾主尽欢;这些冲淡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忧愁,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让诗人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这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然而诗人并非是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是不想念故乡,相反,诗人比谁都思念家乡;只是天性豁达乐观的诗人,通过美酒一醉,将去国离乡的忧愁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最深处:也唯有醉了,才会“不知何处是他乡”;只是醉酒醒来,依旧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依旧是淡淡的乡愁在心间。

    2.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一、译文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二、出处

    唐·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三、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636f70797a6431333431366339他乡。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漫游东鲁之时。李白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

    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二、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

    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中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3. 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此题一般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①抒情手段.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②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③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④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本题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其关键词分析,如“郁金香”“琥珀光”显然从香味和光泽两方面对兰陵美酒进行了描写,所以用的手法是嗅觉和视觉;而“玉碗”又从侧面烘托了美酒的光泽.最后总结答案.(2)本题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分析.如标题“客中行”表明诗人正处在羁旅中,理应抒发羁旅之愁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但“不知何处是他乡”表明诗人已忘记了故乡,这是因为他有了兰陵美酒,以至于尽兴而醉了,实是借酒浇愁,所谓的忘却也只是暂时的.最后从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两个角度分别概括说明即可.参考答案:(1)嗅觉和视觉相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兰陵酒”郁金香般醇浓的香味和琥珀般的光泽(3分);侧面烘托,用质地细腻温润的玉碗盛装美酒,将酒的光艳和醇厚烘托出来(2分).(2)出人意料:由题目《客中行》暗示诗人身在客中,理应抒写客愁,但诗人却忘却离别之悲、思乡之愁,流连忘返,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故出人意料.(3分)情理之中:诗人正值羁旅愁重,适逢酒美、主人情盛,尽兴而醉,醉而忘悲,乐而忘愁,故在情理之中.(2分.)译文: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才不管这里是我的故乡还是异乡呢!鉴赏:《客中行》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李白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

    4. 求唐诗一首(急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译文

    注释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作品鉴赏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宿建德江》插图(图二)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