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的语言特点

    1. 古诗的语言特点1000字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对语言整体风格的鉴赏重点是会用一些有关风格类型的专用名词术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有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特点,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就是“炼字”的典范,“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这些跳跃,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 古诗鉴赏(一)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

    2. 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

    一、宋词的语言特点: 1。

    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之为“长短句”; 2。每一词调(即词牌)有每一词调的句格、句数和字数; 3。

    各词的字声平仄、韵律和韵字数量均不同; 4。对偶、黏合、迭唱与否,也因词调而各异; 5。

    本皆合乐,为乐而填词,故宜于吟唱。 二、作者的特点: 1。

    晏殊、欧阳修——婉约闲适; 2。王安石、苏轼——豪放感慨; 3。

    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毛滂——飘逸潇洒; 4。宴几道、李之仪、秦观、张耒——清隽婉约; 5。

    贺铸、周邦彦——婉豪兼具,工于格律; 6。宋江、赵佶——清秀隽永; 7。

    朱淑真、李清照——南北过渡,情系肝肠; 8。叶梦得、张元干、岳飞、张孝祥——激昂踔厉; 9。

    朱敦儒、吕本中、陈与义——清疏俊丽; 10。范成大、杨万里——清新疏隽; 11。

    陆游、辛弃疾——豪迈壮烈; 12。陈亮、刘过、刘克庄——豪迈悲慨; 13。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骚雅三宗,清峭婉美; 14。严羽、戴复古、黄升苍——苍秀潇洒、江湖义气; 15。

    方岳、刘辰翁、文天祥——爱国悲慨; 16。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格律词疏。

    3. 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陇美、含蓄美和凝炼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

    宋词通论○宋词○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

    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

    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

    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张綖关于婉约、豪放的界说,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但又把它们看作词的两“体”,后人又引申为两“派”(如王士祯)。这就与宋词实际风格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宋词显然不止这两种风格,即以豪放派创始人苏轼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者也不过二三十首,争论即由此产生。

    其实,在许多词学家的具体评论中,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这种倾向和趋势对于宋词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大致说来,苏辛豪放词派即革新词派,与传统婉约词派的不同在于:在内容题材上,婉约派坚守词为“艳科”、“诗壮词媚”的樊篱,抒情则男欢女爱,伤春伤别,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

    在手法风格上,前者长于比兴,以清切婉丽为当行本色,后者善于直抒胸臆,以豪健奔放为主要特色。在体制声律上,前者强调合乐,如李清照《词论》要求词“协音律”、“可歌”,并批评苏轼“往往不协音律”,后者却重文不重声,不肯迁就声律而妨碍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所谓“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这是宋词中实际存在的两大倾向和趋势。 应该指出,北宋以来不少词评家把豪放、婉约说成“正格”、“别格”的观点,是错误的。

    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并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四库总目提要》卷198也说,词应“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辛一派词“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

    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他们虽然承认苏辛词“工”,但又囿于传统成见,把它视为“非本色”、“别格”,对苏辛词派的革新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

    但解放以来有的论者又把两派说成“主流”、“逆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一般被认为婉约派的作家,情况复杂,但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思想艺术成就,逆流说导致全盘否定,显然不符实际;豪放派作家不仅仍有一些婉约之作,而其豪放词往往吸收、融化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仍然保持词区别于诗的特性,并不被诗同化。

    我们为“大江东去”这种俯仰古今的巨大感慨所感动,也能体味“扬柳岸,晓风残月”的侧悱缠绵的羁旅者的心情;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岳飞《满江红》、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乃至辛弃疾的许多佳篇,固然大声镗鞳(tangta,鼓鞞声),悲歌慷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周邦彦《兰陵王·柳》、史达祖《双双燕》、吴文英《莺啼序》、王沂孙《齐天乐·蝉》等体物精细的工笔之作中,也包蕴着回肠荡气的情操。春兰秋菊,各尽其妙,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在充分估计豪放词派革新意义的前提下,应该把两派统一起来。 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

    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4. 宋词的特点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5. 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陇美、含蓄美和凝炼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

    宋词通论

    ○宋词○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

    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张綖关于婉约、豪放的界说,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但又把它们看作词的两“体”,后人又引申为两“派”(如王士祯)。这就与宋词实际风格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宋词显然不止这两种风格,即以豪放派创始人苏轼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者也不过二三十首,争论即由此产生。其实,在许多词学家的具体评论中,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这种倾向和趋势对于宋词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大致说来,苏辛豪放词派即革新词派,与传统婉约词派的不同在于:在内容题材上,婉约派坚守词为“艳科”、“诗壮词媚”的樊篱,抒情则男欢女爱,伤春伤别,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在手法风格上,前者长于比兴,以清切婉丽为当行本色,后者善于直抒胸臆,以豪健奔放为主要特色。在体制声律上,前者强调合乐,如李清照《词论》要求词“协音律”、“可歌”,并批评苏轼“往往不协音律”,后者却重文不重声,不肯迁就声律而妨碍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所谓“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是宋词中实际存在的两大倾向和趋势。

    应该指出,北宋以来不少词评家把豪放、婉约说成“正格”、“别格”的观点,是错误的。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并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四库总目提要》卷198也说,词应“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辛一派词“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他们虽然承认苏辛词“工”,但又囿于传统成见,把它视为“非本色”、“别格”,对苏辛词派的革新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解放以来有的论者又把两派说成“主流”、“逆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一般被认为婉约派的作家,情况复杂,但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思想艺术成就,逆流说导致全盘否定,显然不符实际;豪放派作家不仅仍有一些婉约之作,而其豪放词往往吸收、融化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仍然保持词区别于诗的特性,并不被诗同化。我们为“大江东去”这种俯仰古今的巨大感慨所感动,也能体味“扬柳岸,晓风残月”的侧悱缠绵的羁旅者的心情;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岳飞《满江红》、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乃至辛弃疾的许多佳篇,固然大声镗鞳(tangta,鼓鞞声),悲歌慷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周邦彦《兰陵王·柳》、史达祖《双双燕》、吴文英《莺啼序》、王沂孙《齐天乐·蝉》等体物精细的工笔之作中,也包蕴着回肠荡气的情操。春兰秋菊,各尽其妙,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在充分估计豪放词派革新意义的前提下,应该把两派统一起来。

    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6. 比较唐诗和宋词的特点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

    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

    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

    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

    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

    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

    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

    “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

    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

    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

    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

    7. 宋词语言特色~急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236393133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

    如〈摸鱼儿〉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8. 唐诗宋词的来历以及特点

    1.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