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艺术与唐诗
1. 唐诗之“意象”名词解释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2. 古诗中意象赏析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
3.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简单来说:
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向构成意境。
然后举个例子……可看可不看~!
《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了意境。
现在应该懂了吧~
4. 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
人之一世,草之一秋。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5. 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该怎么入手研究呢顺便求相关资料急用谢谢了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 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 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6.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7. 中国古诗意象大全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天籁之音25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433623763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