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简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1. 唐诗发展的轨迹

    唐诗的发展史简介

    「甚矣,诗之盛於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沈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甚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胡诚麟的〈诗薮〉外编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六三页

    唐诗的作者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采多姿, 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共九百卷,其中包括作者二千二百馀位,作品有四万八千九百首.由於唐诗内广,历来的选本很多,最为熟悉的是清人蘅塘退士所选的<<;唐诗三百首>>。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唐诗兴盛的原因可分为数个方面:

    唐代国势盛隆,声威远播,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好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吐蕃都相继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学术上的交流,促使文学艺术上的蓬勃发展,诗歌的兴盛当然不会例外。

    另外,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承袭美制,而诗赋就是当时科举主要科目之一。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这种晋身官场的新途径,自然努力钻研,因此就有许多精於诗赋的人,为唐诗的发展铺路。

    唐代的帝王,大部份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袓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更於京城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杰出的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清平调三章,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柌部郎中种种给诗人的恩宠,给读书人一种榜范,令他们努力吟诗作文,希望有朝一日跃登龙门。

    此外,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开拓了不同的领域,唐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深遂的唐诗。

    2. 古诗有哪些发展轨迹

    历史演变早期的诗歌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 唐诗发展的轨迹

    唐诗的发展史简介

    「甚矣,诗之盛於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沈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甚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胡诚麟的〈诗薮〉外编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六三页

    唐诗的作者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采多姿, 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共九百卷,其中包括作者二千二百馀位,作品有四万八千九百首.由於唐诗内广,历来的选本很多,最为熟悉的是清人蘅塘退士所选的>。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唐诗兴盛的原因可分为数个方面:

    唐代国势盛隆,声威远播,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好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吐蕃都相继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学术上的交流,促使文学艺术上的蓬勃发展,诗歌的兴盛当然不会例外。

    另外,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承袭美制,而诗赋就是当时科举主要科目之一。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这种晋身官场的新途径,自然努力钻研,因此就有许多精於诗赋的人,为唐诗的发展铺路。

    唐代的帝王,大部份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袓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更於京城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杰出的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清平调三章,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柌部郎中种种给诗人的恩宠,给读书人一种榜范,令他们努力吟诗作文,希望有朝一日跃登龙门。

    此外,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开拓了不同的领域,唐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深遂的唐诗。

    4. 古体诗发展轨迹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用文字写的诗,而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

    但往往这些歌谣只是靠口耳相传,没文字纪录,所以有些歌谣就因此而失传了。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昔氏春秋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记述了先民歌舞的情形。「操牛尾」是歌舞时手里拿著牛尾,「投足」是踏脚,一种舞蹈动作。

    可惜这「八阕」歌词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已经不知其详了。 有了文字以后,流传於口头的歌谣便被记录下来,而成为诗。

    这里我们把诗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 《诗经》 (二) 《楚辞》 (三) 两汉诗 (四) 魏晋南北诗 (五) 唐诗 (六) 宋诗 (七) 宋代之后。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它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前称「诗」或「诗三百」。

    在汉代之后,才称为《诗经》。《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根据音乐性质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

    《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

    十五个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民歌。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雅」有正的思意,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冶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於神明」的祭歌。「颂」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态、舞形)的意思。

    《颂》一共分三部份: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於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於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而《周礼‧春官‧大师》则称之为「六诗」,次序相同。

    《国风》头一篇是《关睢》,《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这四篇合称为『四始』。 在体制方面,《诗经》主要是四言体,篇幅短小,分章,各章之间复踏。

    (二)《楚辞》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就是楚国诗人屈原。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的美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奇浪漫,惊心动魄。

    《楚辞》的美代表了战国时代一种新的审观念。战国是一个哲人的时代,怀疑、探索、思考,是那时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弃。

    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人在的领域里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品。 《楚辞》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在於:运用感叹词「兮」字和「其」、「以」、「与」、「於」、「而」等虚词相互配合,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寓整齐於变化之中。

    (三) 两汉诗 (1)《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职责是制乐演唱以及采集民歌,在加以整理后,於朝廷典体和宴会时演唱。后来乐府所采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简称「乐府」。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上向古谣辞,下至唐五代的新乐府辞,合共一百卷,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书之一。其中汉乐府大约四十多篇,主要见於「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感於哀乐,缘事而发。」就是汉乐府内容的特点。

    「缘事而发」是指有感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文造情。「事」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里可以把这事情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十九首》 文人学习写作五言诗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公认的说法,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叙述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请求没身为婢以赎免父亲刑罚的故事。

    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抒写游子的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表现当时中下层士子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 【古诗十九首内容欣赏】 (四) 魏晋南北诗 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兴盛的时期。

    在汉魏之际代表著建安诗歌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后来经过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谢灵运、。

    5. 古诗有哪些发展轨迹

    历史演变早期的诗歌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6. 唐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

    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王孟余绪)、卢纶、李益(边塞诗,高适、岑参余绪)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7. 叙述唐代文学发展轨迹

    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

    唐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题材广泛,数量巨大,风格多样,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据《全唐诗》载,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

    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而且还涌现出了大量诗歌艺术天才。除李白、杜甫这两个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也无一不是开宗立派、具有一定独创风格的大家。

    有成就、有特色、有影响的诗人和质量极高、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共同铸就了唐代诗坛争奇斗艳、百花竞放的伟观。唐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但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在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在继承前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结合”等一整套古文理论,并得到李观、樊宗师、李汉、李翱、皇甫?、沈亚之、孙樵等人的响应,进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唐代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

    他们在实践中写出了众多有高度思想、艺术价值的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一类散文,完成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创立了一种自然质朴、畅达明朗、精粹凝练、不拘格式的新型古文。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但使散文的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功能得到拓展,而且还为以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体制与方向。

    再次是小说方面。在唐代文学繁荣的百花园中,传奇小说也曾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及志人小说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内容上,从志怪的主要记述鬼神怪异之事转向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艺术上,由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与志人的略语轶事发展到有了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红线传》《虬髯客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

    唐传奇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还与唐诗一样被誉为“一代之奇”而影响后世。 ?另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

    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变文的产生与词的广泛流传,既为宋以后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竞放、争艳斗丽的繁荣景象。

    正如鲁迅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所说:“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唐代是一个如日方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因而也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唐帝国是在隋末农民起义基础上建立的,以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汲取了隋二世而亡的教训,认识到了“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道理,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措施。

    如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引导农民开垦荒地,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节用慎刑,纳谏任贤,使唐代出现了自太宗到玄宗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时期。社会安定为经济繁荣铺平了道路,经济繁荣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安定,终于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之治”。

    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统治者有了致力于文治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可能,同时也为更多士人步入文坛创造了必要条件;封建国家的统一,既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为创作的繁荣营造了良好氛围。 比较自由、活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是唐代文学形成繁荣局面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唐人赋诗作文一般都敢于正视现实,直言不讳,故有唐一代批评朝政和揭露时弊的诗歌、章疏甚多,这一切,无不建立在政治思想环境比较宽松的基础上,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中的话可以说是对这一情况的诠注:“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不以为罪。”

    儒、释、道并行,但唐代统治者对其矛盾冲突采取折中态度,不加干预,这样,既使传统儒学教条对人们的束缚大大削弱,也使儒、释、道各家思想得到活跃与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再加上佛经的翻译、传播和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摄取而不推拒,不但对启迪人们的心智、开阔人们的眼界、活跃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文学的发展繁荣也是非常有利的。

    唐代在前代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总结、继承和革新,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我们知道,文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而明显的继承性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要向前发展,都必须将前代人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继续发展的起。

    简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