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解析西院一别

    1.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古诗赏析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编辑本段]注释 ①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万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

    诗是年春作。”宗一:宗元从弟,事不详。

    ②零落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③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④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⑤投荒:抛弃于荒野。此喻被贬谪。

    ⑥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⑦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

    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

    [1] [编辑本段]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柳宗元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332623364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2] [编辑本段]评析 此伤别并自伤之作。

    唐汝询《唐诗解》曰:"此亦在柳而送其弟入楚也。流放之余,惊魂未定,复此分别,倍加黯然,不觉泪之双下也。

    我之被谪既远且久,今又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瘴疬风波,尔我难堪矣。弟之此行当在荆郢之间,我之梦魂常不离夫斯土耳。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曰:"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诵口熟,仍不觉其烂。"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

    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

    (《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

    “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

    2. 古诗解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编辑本段]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山水色:湖光山色。

    5.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总概括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编辑本段]赏析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编辑本段]今译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

    3. 唐诗解析

    芦花 唐 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复:又。浪花:比喻芦花。浑:完全。

    翻译:

    从河流两岸,一直延伸到整片沙滩上,全都长满了芦草。

    当微风吹起时,层层翻动的芦花就像波浪一样,煞是好看。

    在月明的夜晚,银白色的芦花像雪一般,

    白茫茫一片,令人认不出渔翁的家在哪了呢!

    解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诗,夹岸沙地上芦苇密布,那苇花一支支的如浪花翻滚,此起彼伏,在朗月之下,如一片片白雪似的.

    诗中写的是芦花飞舞的景象。没有“芦花”二字,却句句是描写芦花的白。此时,其他草木逐渐凋零,独有芦花似雪,随风翻动,可谓奇观。

    4. 唐诗解析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解释: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重点词句: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良人:丈夫。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 事:服事、侍奉。

    拟:打算。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

    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

    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

    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解释: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重点词句: 赏析: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

    5. 对古诗十九首解析最好的一本书

    明人陆时雍《古诗十九首解析》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6. 带解析古诗一首

    一:

    蜀相

    七言律诗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诸葛亮的祠庙,对“斯人不见”“英雄壮志未酬”发出深深的慨叹。

    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七言古诗

    杜甫

    【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足支]。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氵项]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

    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

    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纟玄]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解】:

    1.蔚足支(qi3):形容舞恣的变幻矫健。

    2.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3.波澜莫二:师徒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4.绛(jiang4)唇:比喻公孙大娘唱歌。

    5.风尘[氵项](hong4)洞:风少弥漫无际。

    6.玳[纟玄]: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赏析】:

    这是一首怀旧的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诗开头八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名动四方,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是七言歌行中的沉郁悲壮的杰作。宋刘克庄评论说:“此篇为《琵琶行》,一如壮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

    7. 古诗讲解作者:唐代严维要求:1.作者资料2.背景资料3.重点字解释4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字正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至德进士,援诸暨尉,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8. 求一首古诗的解析

    陈事如梦随风去, 晓光初升万像新。

    洁身自好君珍重, 她日有缘诉衷情。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孟浩然。

    9. 一首古诗的解析 知道的请回答 谢谢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