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与唐诗有关的手工

    1. 关于巧手的古诗

    1、圣娲巧手炼奇石

    杨维桢

    《皇娲补天谣》

    2、锲刻经营苦巧手

    现代

    钱俊瑞

    《题庐山植物园》

    3、巧手莫为无面饼

    陈师道

    《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

    4、巧手无麪良独难

    程公许

    《满戌有日置酒还宫为诸友赠别》

    5、环观巧手竞称神

    楼钥

    《戏和三绝·脱索》

    6、巧手难施设

    释绍昙

    《舜待者以拙自处请语为警》

    7、巧手闲刀尺

    舒岳祥

    《促纤叹》

    8、人教巧手工摹写

    王炎

    《题谢艮斋画笥四首》

    9、龙眠有巧手

    王炎

    《题徐商叟所藏李伯时四天王图》

    10、诗翁巧手刻青玉

    王炎

    《用元韵答徐尉》

    11、巧手琢磨之

    王炎

    《游砚山》

    12、诗中巧手妙穿杨

    王炎

    《舟行到{上艹右羊}莪和清老韵》

    13、敲冰呈巧手

    张伯玉

    《蓬莱阁闲望写怀》

    14、巧手宁无伪

    赵蕃

    《和折子明丈闲居杂兴十首》

    15、巧手烦渠莫削圆

    吴宽

    《新制方竹杖》

    16、不知巧手夺天工

    杨维桢

    《冬青冢篇》

    17、不知巧手夺化工

    杨维桢

    《冬青冢(重见)》

    18、自非巧手织难成

    张昱

    《谢僧惠蒲履》

    19、巧手分明遂夺真

    周玉如

    《戏诸姊作假花》

    2. 关于手工干活的诗句

    手工干活的诗句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3. 有关手工制作的过程与做法

    鳜鱼、石桂鱼)加工制成,活杀后去脊骨,在鱼肉上剞成菱形状刀纹,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经熟猪油二次炸制,呈浑身金黄,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

    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苏帮名菜中主角之一。 据传,松鼠桂鱼由松鼠鱼鲤鱼演变而来。

    当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闲逛至松鹤楼,为应酬皇帝硬要吃鱼,厨师急中生智,将供于赵公元帅神案上的鲤鱼,炸烹而成。后来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桂鱼替代了鲤鱼,松鼠桂鱼成为宴席名菜。

    苏州名厨又在烹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调料就有河虾仁、熟笋丁、得菇丁、青豌豆、猪肉汤及酒、醋、盐、糖、猪油、麻油、葱段、蒜瓣、干淀粉、湿淀粉…达十五六种之多。松鼠桂鱼,被拍摄《中华三味》的日本友人誉为松鹤楼“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被列为江苏表演菜点之一。

    唐诗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因而品尝松鼠桂鱼最佳时节,当推每年三、四月间。 碧螺虾仁 以太湖流域活河虾与洞庭东、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浓厚的苏州地方特色。

    虾仁,以东山一带白壳虾为佳,活虾挤出虾仁,加上精盐、鸡蛋清、干淀粉制成的浆汁,待熟猪油锅烧至五成热时,将虾仁溜至呈乳白色,漏勺沥去油,再以旺火复炒,此时加预先用5 克碧螺春茶叶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仅颠翻数下即出锅装盘。同时以泡过的茶叶作围饰边,绿白相映,形美味鲜。

    莼菜氽塘片 以太湖特产莼菜(又称莆菜、水葵)与塘鳢鱼(俗称塘鳢鱼、土鱼、虎头鲨)为原料,是苏帮名菜中的一道汤羹。 莼菜,生长在太湖中,取其未露出水面的嫩叶作羹,历史悠久。

    《食经》有“ 鱼莼羹”。赞“莼菜羹”道:“玻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

    塘鳢鱼,喜栖息于湖滩河边石缝或树根边,以小鱼小虾为食,头大体圆,肉质细嫩。塘片,即以塘鳢鱼去脊骨及鱼头后,制成净鱼肉片。

    加绍酒、清盐、葱末拌匀,然后入猪油、肉汤清水制成的汤中煮沸;加绍酒、火腿丝、味精,随后出锅倒入莼菜碗中,淋上鸡油,遂成鲜美可口的汤羹,余味无穷。 苏州船点 苏州船点属苏州船菜中的点心部份,苏州船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苏州水城不关。

    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誉,历史上交通工具主要依赖舟楫,当时仅集中在著名的山塘河中的就有沙水船、灯船、快船、游船、杂耍船、逆水船等十多种,而沙飞船、灯船、游船等一类均设有“厨房”。 明清时期,本地商人往往在游船上设宴,请“在吴贸易者”洽谈生意,船菜由此而越办越丰盛。

    吴门宴席,以冷盘佐酒菜为首,尔后热炒菜肴,间以精美点心,最后上大菜,大菜往往以鱼为末,图“吃剩有余”口彩。厨师深谙席间吃客心理,点心仅是点缀,小巧玲珑,既有观赏之美,又有美食之味。

    目前,各名菜馆均在传统船点上推陈出新,培养许多制点高手,船点已成为宴席中不可少的内容。以花卉植物、虫鸟动物为主,如:白鹅,用镶粉、枣泥馅心等制成;白兔,用镶粉、细甜豆沙等制成;桃子,用镶粉、细甜豆沙、可可粉等制成;枇杷,用镶粉、枣泥、细甜豆沙、可可粉、芝麻制成。

    制作时先将芡粉、镶粉揉拢成粉团,再捏制成型,配上食用色素,然后放入蒸笼蒸熟,出笼时涂上麻油。 其它还有:刺毛鳝筒 白汁圆菜 响油鳝糊 鲃肺汤 带子盐水虾 樱桃肉 西瓜鸡 叫化鸡 油鸡 细露蹄筋 天下第一菜 鸡油菜心 母油整鸭 卤鸭 甫里鸭羹 莼菜汤 名小吃和名小吃店 朱鸿兴面馆 苏州朱鸿兴的面是很有学问的。

    苏州人在外地吃面后常常抱怨说:吃的是杠棒面酱油汤。此乃地区口味的不同。

    苏州面条讲究汤水,朱鸿兴亦然。每日吊汤像菜馆里烧高汤一样,决不含糊。

    吊汤要用鸡肉、猪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然后吊出清汤。各有手法,此乃秘方。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领悟陆文夫《美食家》中“头汤面”的含义了。 有了好汤水,还要讲究面条粗细。

    朱鸿兴的生面与众不同,用的细面,称28牙。入锅后涌一下,加冷水,再涌就要捞出,用抓篱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一如木梳梳成似的,放入汤内,撒些葱蒜,就是一碗既能吸收汤水、又有硬张吃口的阳春面。

    做面的人讲究,吃面的也不含糊。先挑和面条,然后啜汤、吃面。

    细面吸汤,味道就在其中了。而且非三、五分钟里吃完才好,这是原汁原味。

    如果吃吃停停拖长时间,面条吸汤过多又要烂了,口感就两样了。下次你也就学会这吃面的学问了吧? 面的花色上,也不简单。

    以前苏州人吃东西十分讲究时令,吃朱鸿兴的面也是四季分明。春日里的三虾面、虾仁面、爆蟮面;夏日的枫镇大肉面和菜馒头;秋天的虾蟹面、蟹粉馒头,冬天的膀蹄面等等,都是美味的好面、好点。

    如今,朱鸿兴不分各季,面色齐全,适时推出各类时令新品,以满足不同客人的口味。 还有一样别忘了。

    取面的时候,煮面人问你,要不要免青,别茫然,意思是不要葱蒜香菜之类的花头。现在的店员见来的慕名的外来客,大多就不会再让你有这样的麻烦与尴尬了. 绿杨馄饨店 北人喜欢吃饺子,南人喜欢吃馄饨。

    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

    与唐诗有关的手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