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反映的民俗现象

    1. 唐宋诗词中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同唐诗的独特风貌,形成可与唐诗抗衡的独立壁垒,对后代诗史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宋三百一十九年,产生了众多诗人和大量诗篇。如果将流传至今的宋诗全部收集起来,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全唐诗》其中名篇佳构多不胜数,流派之多,亦为前代所少有。

    对于宋诗这样一宗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究竟如何评价,自南宋时起,即产生了毁誉皆然不同的议论。明清以来,诗坛上便形成尊宋贬宋两派之争。前人对唐宋诗的比较: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诗善摅情,以韵味胜/宋诗工言理,以意趣胜。唐诗较浑厚,宋诗工委曲。唐人豪迈者,宋人欲变之以幽峭。

    -------------------------------------------------------------------------------------

    宋诗的四个时期,八个阶段。

    (一)北宋前期,即从开国到英宗末。

    第一阶段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诗坛主要承袭唐风,以王禹偁为代表的一派学白居易,以九僧为代表的一派学贾岛,西昆则学李商隐。

    第二阶段为仁宗,英宗两朝,主要以苏,梅,欧为代表,他们反对西昆,致力于诗风改革。

    (二)北宋后期,神宗初到北宋末。

    第一阶段是神宗,哲宗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形成了“荆公体”东坡体“诗歌创造出现高潮。

    第二阶段是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出现”山谷体“和江西诗派,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三)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末。

    第一阶段是高宗朝,诗坛风气是宗法江西而又想补救江西流弊,重要诗人有吕本中,陈与义,曾巩等。

    第二阶段是孝宗光宗时期,以尤,杨,范,陆四大家为代表,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四)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么

    第一阶段为宁宗,理宗时期,诗坛风气是以仿效晚唐的贾岛,姚合,来矫江西诗派之弊代表者是”江西四灵“和继之而起的江湖诗派,刘克庄是其中声望较高者。

    第二阶段是从度宗宋亡前后,代表作家为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他们从四灵江湖诗人的写个人琐细感受,变而为写斗争经历和麦秀黍离之思,为宋末诗坛增添了光彩。

    ---------------------------------------------------------------------------------------------------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

    自唐五代到北宋有一个历史现象:词的风格很相像,个人的作品相像到可以互”乱楮叶“(语出《韩非子喻老》比喻模仿逼真),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他们可以统统归到花间派里。

    改变从苏轼开始,但远没有达到改变词坛风气的状况。只能说写了【少许】与别的词人不同的作品。可以说,在北宋词的宝库中,苏东坡贡献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至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则是信口开河了,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中,专写女性美的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宋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女舞伎,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的超过一半以上。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写诗的文人情感那是对的。

    题外话:豪放”婉约“在北宋词坛的当时并没有这些标签

    2. 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3. 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4. 反映民风民俗的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5. 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

    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黄杰同志的这本《宋词与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词价值的一部系统性著作。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

    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

    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

    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7a64e58685e5aeb931333332643835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黄杰此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

    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

    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日趋流行,这样的例子在汉唐至宋的民俗演变中并不少见。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

    且以时令节日为例。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

    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宋词中的节序词,也多至数百首,成为宋词的一大宗,与两宋时令节日之盛正相呼应。

    宋人作节序词是一种独有的时代风气,为时令节日点缀应景所必需与必备。两宋名家,几乎没有不作节序词的。

    他们的名作在佳日良辰传唱遐迩,远播人口。要知道,词在宋代,不仅是置之案头的书面读物,更是应歌而作诉之口耳的一种音乐文艺。

    宋人词集有不少作为唱本传刻,就是适应时令节日、公私宴饮、征歌选舞的民俗需要。柳永的《乐章集》、张先的《子野词》,皆按宫调编排,周邦彦的《片玉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单题、杂赋几类编排。

    南宋最流行的坊间选本《草堂诗馀》,前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类,后集分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七类,每一类又分子目,凡六十六目。如节序类分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十个子目,词集这样的分类分目编排,完全是便于人们按照不同时令和宴唱场合,选词以备唱。

    柳永、周邦彦多作节序词,在乐坛歌席、西楼南瓦传唱不绝,成为他们得盛名的原因之一。柳永的元夕词宫内应制,苏轼的中秋词遍行南北,都是宋代时令节日的胜事佳话。

    《水浒传》第三十回,说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应景的曲儿”,唱的就是“一只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据说苏轼的中秋词一出,而余词尽废,可以想象宋代的中秋月夜,中国南北上空飘荡着怎样的歌声。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每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

    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

    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 此词纯用当时口语,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三杯两盏之余,请歌妓唱曲,唱的必须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酬佳节。就是一幅真实的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再以茶词为例。宋时习俗,客来进茶,客去进汤。

    进茶时唱“茶词”,进汤时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

    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

    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从黄庭坚《满庭芳》(北苑龙团)、《西江月》(龙焙头纲),《阮郎归》(烹茶留客,歌停。

    6. 历史上的一些小麻烦

    初唐(618~713年):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盛唐(713~766年):这一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在艺术上很有成就。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时期另一诗派是边塞诗,其作品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等人。 如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脍炙人口的名句来加以分析。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典型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唐(766~835年),此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晚唐(836~906年),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

    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请看: 。

    7. 古诗中表现乡土风俗的句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野老曝背》 ——唐·李颀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清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 反映节日风俗的古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