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读唐诗三百首或其他古书

    1.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00字左右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

    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

    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

    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

    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稍稍遗憾。

    二、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

    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

    2. 唐诗三百首最先见于哪本书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本身就是一本书。

    3. 古诗300首

    《古诗三百首》 先秦两汉诗 击壤歌(夏商民歌) 关睢(诗经) 木瓜(诗经) 桃夭(诗经) 蒹葭(诗经) 无衣(诗经) 河广(诗经) 采薇(节选)(诗经) 硕鼠(诗经) 伐檀(节选)(诗经) 相鼠(诗经) 易水歌(荆轲) 垓下歌(项羽) 大风歌(刘邦) 秋风辞(刘彻) 北方有佳人(李延年) 上邪(汉乐府民歌) 江南(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古歌(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民歌) 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古诗十九首) 凛凛岁云暮(古诗十九首) 桓灵时童谣(无名氏) 魏晋南北朝诗 龟虽寿(曹操) 蒿里行(曹操) 观沧海(曹操) 短歌行(曹操) 赠从弟(刘桢) 室思(节选)(徐干) 燕歌行(曹丕) 白马篇(曹植) 七步诗(曹植) 杂诗(曹植) 七哀诗(王粲) 赠秀才入军(嵇康) 咏怀(阮籍) 吴孙皓初童谣(无名氏) 咏史(左思) 思吴江歌(张翰)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咏荆轲(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杂诗(陶渊明) 酌贪泉(吴隐之) 登江中孤屿(谢灵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梅花落(鲍照) 赠范晔诗(陆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王孙游(谢月兆)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估客乐(释宝月) 夜夜曲(沈约) 咏早梅(何逊) 边城思(何逊) 山中杂诗(吴均)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入若耶溪(王籍) 蜀道难·其一(萧纲) 蜀道难·其二(萧纲) 晚出新亭(阴铿) 关山月(徐陵) 断句(刘昶) 寄王琳(庾信) 作蚕丝(南朝民歌) 陇头歌辞(北朝民歌) 折杨柳歌辞(北朝民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长安九日诗(江总) 人日思归(薛道衡) 侍宴咏石榴(孔绍安) 宋诗 塞上(柳开) 柳枝词(郑文宝) 村行(王禹偁) 春居杂兴(王禹偁) 柳(寇准) 书河上亭壁(寇准) 咏傀儡(杨亿) 山园小梅(林逋) 落花(宋祁)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东溪(梅尧臣) 鲁山山行(梅尧臣) 陶者(梅尧臣) 考试毕登铨楼(梅尧臣) 初睛游沧浪亭(苏舜钦) 夏意(苏舜钦) 蚕妇(张俞) 晚泊岳阳(欧阳修) 画眉鸟(欧阳修) 戏答元珍(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别滁(欧阳修) 乡思(李觏) 梅花(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元日(王安石) 泊船瓜洲(王安石) 登飞来峰(王安石) 春夜(王安石) 春日偶成(程颢) 新晴(刘攽) 雨后池上(刘攽) 暑旱苦热(王令) 送春(王令) 村居(张舜民) 咏柳(曾巩) 城南(曾巩) 题西林壁(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春宵(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赠刘景文(苏轼) 海棠(苏轼) 禾熟(孔平仲) 寄内(孔平仲) 牧童诗(黄庭坚) 登快阁(黄庭坚) 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 临平道中(道潜) 春日(晁冲之) 春日(张耒) 夜坐(张耒) 纳凉(秦观) 春日(秦观) 还自广陵(秦观) 春怀示邻里(陈师道) 示三子(陈师道) 春游湖(徐俯) 绝句(吴涛) 连州阳山归路(吕本中) 自责(朱淑真) 落花(朱淑真) 春日(汪藻) 汴京纪事(刘子翚) 夏日绝句(李清照) 苏秀道中(曾畿) 三衢道中(曾畿) 病牛(李纲) 襄邑道中(陈与义) 雨晴(陈与义) 牡丹(陈与义) 池州翠微亭(岳飞) 樵夫(萧德藻)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金错刀行(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梅花绝句(陆游) 示儿(陆游) 十一月四日同雨大作(陆游) 书愤(陆游) 病起书怀(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横塘(范成大) 州桥(范成大) 三江小渡(杨万里) 舟过安仁(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选一首) 小池(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题临安邸(林升)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春日(朱熹) 立春偶成(张栻) 除放自石湖归苕溪(姜夔) 过垂虹(姜夔) 新凉(徐玑) 约客(赵师秀) 乡村四月(翁卷) 江村晚眺(戴复古) 淮村兵后(戴复古) 游园不值(叶绍翁) 落梅(刘克庄) 莺梭(刘克庄) 初夏游张园(戴敏) 春暮(曹豳) 绝句(志南) 过零丁洋(文天祥) 二砺(郑思肖) 画菊(郑思肖) 寒夜(杜耒) 雪梅(卢梅坡) 武夷山中(谢枋得) 月儿弯弯照九州(南宋民歌) 辽金元诗 绝句(王庭筠) 台山杂咏(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博浪沙(陈孚) 山家(刘因) 东城(赵孟頫) 临平泊舟(黄庚) 到京师(杨载) 院中独坐(虞集) 画鸭(揭侯斯) 墨梅(王冕) 湖上(徐元杰) 上京即事(萨都刺) 明诗 京师得家书(袁凯) 天平山中(杨基) 春暮西园(高启) 寻胡隐君(高启) 春雁(王恭) 发淮安(杨士奇) 幼女词(毛铉) 乡人至夜话(李昌祺) 石灰吟(于谦) 题画(沈周) 柯敬仲墨竹(李东阳) 言志(唐寅) 船板床(李梦阳) 在武昌作(徐祯卿) 重赠吴国宾(边贡) 竹枝词(何。

    4.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作文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了。

    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

    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

    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

    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点评教师:郄惠淳老师。

    5.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一个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必然会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就会模仿写诗词,当然,写的好孬不论,但一定会有感觉。

    就像一个熟读并理解某家剑谱的书生一样,当有一天他拿起从未用过的剑,也可以依靠头脑中的剑谱完成漂亮的剑法。

    爱好诗词,先从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开始,这四本书是启蒙书,你都熟悉并理解后,再看唐诗全选,宋词全集。

    因为要理解诗词,所以多看中国传统国学,便于理解诗词中的典故,《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资治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通典》《通志》《列女传》《高僧传》《山海经校注》《大唐西域记》《诸番志校注》《天下郡国利病书》《越绝书校注》《吴越春秋》《长春真人西游记》《文史通义》《古史新证》《中国历史研究法》《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曾国藩家书》《诗经》 《楚辞》 《古文观止》 《红楼梦》 《儒林外史》 《易经》 《老子》 《论语》 《庄子》 《孟子》 《韩非子》《孙子兵法》

    我给你列的书目不少,未必能全看完,但我敢说,以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你都

    读通之后,再看诗词,绝对感觉不一样,完全上了几个档次。

    希望你能在中国文化精髓中得到享受与快乐~

    读唐诗三百首或其他古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