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起兴
1. 什么是诗词的“起兴
以兴为诗——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借物起兴 然而有一种比喻,却不是什么“仅仅是些比喻”的东西,因为这种比喻早已超越了比喻的修辞学意义,而上升为诗学意义上的比喻,这样的比喻,就是第二种比喻,即得意而不忘言型比喻。
这种比喻对喻体的态度是在乎的,它要在喻体的选用上做出自己的个性化选择:用其喜欢而不用其不喜欢——于是也不可替换。 故可称“言与意兼顾,意与象并重”。
倘有替换,则其语言就成了“其他人”的语言而不再是“这个人”的语言。 这样的比喻,已不再只是一种修辞格了。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比喻,才正好印证于先生关于“比”(即上第二种比喻)的正确认识:“它启发人们去想象、去比附推论一个抽象事理,或者比附诗人的思想、情绪等等,这样可收到以近指远、以实证虚、以浅拟深的效果。 ”(于春海《“比”、“兴”不是比喻》,《汉语学习》2002年第3期。)
而“泉边的花呀,有了春天才开放;咱们贫苦牧民那,有了共产党才得解放”,不正是这样的“比附”之语么? 于先生认为:“‘兴’也不是比喻,而是通过一首诗所取之象,进而比附推知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先言他物’中的‘他物’就是诗人用以起兴的物象,这个物象,是诗人的意识和外在的事物接触后所进行的艺术提炼,因而所取之象,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并通过‘物象’,使起兴与所言之事能通过想象而让人合乎情理地体悟到某种事理。”
(于春海《“比”、“兴”不是比喻》(《汉语学习》2002年第3期。 ) 于先生这里所犯的错误,仍然在于对“兴”的理解过于简单,如果他明白了兴有三种(无物之兴、有物之兴、兴中带比),则不是比喻的兴,只是前两种,而第三种兴即带比之兴,断不可说它“不是比喻”。
这种带比之兴,亦即通常所谓之“比兴”(前文说过了,其事实上的顺序应该是“兴比”——似兴实比),不仅就是比喻,而且是一种更为隐蔽也更为文学化的比喻,因为诚如于先生所说的“‘先言他物’中的‘他物’就是诗人用以起兴的物象,这个物象,是诗人的意识和外在的事物接触后所进行的艺术提炼,因而所取之象,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 (于春海《“比”、“兴”不是比喻》(《汉语学习》2002年第3期。)
这种偏于主观个性的“选择性”,不正是得意而不忘言型比喻的特征么? 退一步讲,“其实,就从‘起’字而言,诗人之所以能起兴、感发,首先离不开客观的事物。由客观的某事物,引发、兴起诗人的某情思,这之间不是就存在着一种譬喻性质的思维吗?”(黄霖《赋比兴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 于先生在其文章中一意孤行要区分比和比喻,却对“譬”这一概念法外施恩地未措一词。其实,分析一下这个“譬”字,应该对我们理解比喻更有帮助。
《说文》:“譬,谕也。从言,辟声。”
段玉裁注:“谕,告也。譬与谕非一事也,此亦统言之也。”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91。 )《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荀子·非相》:“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由此二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譬’与‘谕(喻)’之间的关系:‘譬’是‘谕(喻)’的一种手段,‘谕(喻)’则是‘譬’要取得的结果。”
(花咏《“譬”、“比”、“喻”辨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而且,《墨子·小取》给“譬”下的定义也是:“譬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清·孙诒让注《墨子间诂》,上海书店1986年版,P25。)例如《论语·为政》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
第三节 以兴为诗 学者张明非对李商隐诗歌的以兴为诗手法,有较为完备的论述。 他说:“自《诗大序》阐发《诗经》‘六义’以来,比兴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及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
他继续肯定地说:“李商隐诗大量运用了比兴寄托手法”,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然而这类作品(比兴寄托之作)远不能代表李义山诗的主要风貌……李商隐则突破了传统的借物象托寓某种观念和人事的方法,打破了比兴寄托的固定模式”,他认为这种打破,就是“以兴为诗”。 (张明非《以兴为诗——李商隐对传统比兴艺术的开拓和深化》,《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72-673。)
“即打破传统比兴以比为主、意旨单纯的模式化写作格局,改变比体意象含义的固定性”,他解释为:“传统比兴由于是以比统兴,喻体与本体对应明确,因而诗文意旨一般都比较显豁……读义山诗,却很难根据比体意象的传统含义推知诗旨。 在他笔下,物体基于自然我的象征意义已被忽视,与诗旨不再有传统意义的对应关系。”
(张明非《以兴为诗——李商隐对传统比兴艺术的开拓和深化》,《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74。) 。
2. 对唐诗宋词中几种常见意象的探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3. 唐诗宋词中有哪些句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李煜《采桑子》
3. 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
4.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 以乐景写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56639哀情
涵义
乐景写哀情。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7. 在表现手法上的作用分析
1. 杜甫有这样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
2.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讲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以繁华盛况反衬亡国之痛。
4. 写唐诗宋词中的
是不是要文章?如果是,我有一篇优美的
雨天最是读古诗的日子。
鉴开半亩方塘,拉上雨做的窗帘,便弥漫起一派古典的气质。无需绿荫长椅的悠闲与舒适,更谢绝鸟语花香的繁荣与热闹,只让绵绵纷纷的雨,滋润饥渴的心田。远离世人拥挤,甩掉一个“累”字,独自钻进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让倦怠了尘俗的眼睛,在古诗的字里行间休憩。
于是有相思泪,点点滴滴,湿了芭蕉;有故乡情,迷迷蒙蒙,笼上阡陌;有丝竹韵,淋淋漓漓,洒向驿路;
于是有客舍有柳色有溪桥有鸣蛙;有杏花村有酒旗风有巴山夜有西窗烛;有水村山郭有天街皇都有野径黑云有江船明火;有牡童的短笛有渔翁的箬笠有前山的翠微有南朝的台楼;有含春泪的芍药有卧晓枝的蔷薇有夜上滩的鲤鱼有系垂杨的画舟;
于是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总有太多的于是,携一列各领风骚的代出才人,在沾衣欲湿的氛围中如燕斜翔……
噢,雨天读古诗,读得清清爽爽,读得恍恍惚惚;读得轻轻松松,读得沉沉重重;读得欢欢欣欣,读得戚戚悲悲。雨天读古诗,把自己也读成一首雨中的诗,飘逸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郊原上,淅淅沥沥地……
散步在黄昏
总有说不完的情愫系着黄昏,总有道不尽的因缘连着村路。
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新鲜。
绿与黄联袂主演片名《田野》的连续剧,上中下集是《春》《夏》《秋》;木犁镰刀锄头与耕牛,蒙太奇地化作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此刻则剪贴成一帧小品,艺术得令人不自禁地行起注目礼;夕阳饮了农家的酒,醉红着脸,深情回眸,依依不舍之间,便投下歪歪斜斜的身影。 低小茅檐,袅袅炊烟,古典田园诗的句子永远古典了;现代住宅楼的有色玻璃里,折射出清丽雅致而又雍容华贵的意境;晚风如故,饭菜的飘香里却多了一层富裕的浓郁;远处,似乎又传来母唤儿归的悠长韵律,朱自清的通感便弥漫了落霞辉映的氛围。 音响与电视,连续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华;欢歌,笑语,将千家万户温馨的日子渲染;渐渐暗了的空中,有星星次第闪烁。街市?街灯? NO,NO,暮色如此美妙,连郭沫若的比喻也不再时髦——今日乡村也已共享往日都市的专利。
于是,无须哲人指点,散漫如我者都会用平平仄仄的脚步,不规则地写下自鸣得意的文字,发表在大自然的晚报上,或断断续续,或洋洋洒洒……
5. 为什么元曲足以和唐诗宋词并举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 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 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锋芒 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 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 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 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6. 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7. 唐诗宋词中有关“月”的意象的研究
【月在唐诗中的意象】一、月的边塞意象。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三、月的愁绪意象。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古代涉及月亮的诗歌】如: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⒑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⒒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⒓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⒖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⒚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⑵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⑶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⑷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⑸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⑹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⑺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⑻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⑼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 《别裴九弟》) 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暮江吟》) 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 《琵琶行》) ⑿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白居易: 《春题湖上》) ⒀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刘方平: 《秋夜泛舟》) ⒁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 《月夜》) 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韩愈: 《山石》) ⒃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 《忆扬州》) 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 《寓意》) ⒆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张先: 《菩萨蛮》) ⒇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