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1. 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雨后欲寻(一作往)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
唐·灵一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
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作者
本诗录于《全唐诗·卷八〇九》,作者是唐代诗僧灵一。
灵一(727—762),姓吴氏,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九岁出家,十三断发。灵一家本富足,既削发扬州庆云寺,把万金之产,全部让给其兄弟,所取者仅为衲衣、锡杖而已。后以修业精进,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衲子自四方而至。尤工于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冉、刘长卿、严维等时有唱酬。朱放、李纾、张继、张南史等诗人也与之为尘外之交。后移居杭州宜丰寺,宝应元年(762)冬十月终于杭州龙兴寺,年36。《全唐诗》录其诗42首。(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第155页)
注释
天目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县。山有西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如目。
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这里指山势像天井的地方。
天井阔五尺,在山东之趾,深不可测。或云下通龙潭,欲雨则先有云气弥漫,景物凝晦。村老常以为验。(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 第2册第750页)
龙池:指天目山峰顶的水池。
诗意
诗人打算向元、骆二公寻问,雨后前往天目山的道路是否通畅,但是诗人在诗中并不明说,而是虚设了一幅春雨过后,林花凋落,逐溪流而下的场景,借此寻问元、骆二公。全诗清新明快,颇含情趣。(李振中著。 庄谐雅俗话唐诗 第24页)
2. 全唐诗 全15册怎么样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辽宁籍学者的《唐诗赏论》,被他描述和引用的孟浩然深深吸引,就翻开了一直默默地待在我家书架上的这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
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
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
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
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3. 谁能告诉我晚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诗风是平直简陋还是艳丽缠绵
平直简陋! 第一章 初宋之初:白体与平易诗风的奠定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 以往的论者往往认为,初宋的白体诗是直接上承中唐的白居易, 这里显然是犯了粗疏的毛病,实际上,初宋的白体,是承五代十国而来,开端于徐铉,而徐铉等正是五代十国诗体流变的结束。
此一时期的开端恰恰是彼一时期的结束,结束的同时即是开端,正合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欲述宋代诗坛,必先从五代十国说起。
事实上,五代十国的诗体流变,不仅预演了宗白诗体,而且预演了初宋三大诗风的消长,而且预示了宋代诗风的走向。 五代十国的诗坛,与初宋诗坛相似的一点,就是都经历了三大诗体,即承晚唐温李而来的一派、承中唐贾、姚而来的一派和承元、白而来的一派。
所不同的是, 初宋发端于白体而终结于学习温、李的西昆,五代则是发端于温、李而大盛于白体。 五代十国之所以会白体大兴,不外乎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首先是诗体矛盾运动的结果。
唐诗极盛,各种风格几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唯有俗的一派发展不够充分,在经历了元、白时期的短暂辉煌之后,就被更为夺人眼目的温、李一派的华美所超。而温、李的的华美经历了晚唐之五代初期的发展,就阶段性而言,已经发展充分,它的再发展,有待于一个承平的时代氛围,那就是以后的西昆体的辉煌。
元、白体之俗与温、李体之艳,这一对矛盾对立体,恰恰是应该易位的时候,此其一。 其次,五代俗文化的全面兴盛,使诗歌的通俗化流向成为必然趋势。
从诗人的构成与审美取向来看,原本出身于武将的帝王,也几乎无不趋拜风雅,蜀国王建父子、南唐李家父子君臣莫不如是。盖因天下大乱久矣,人心思于安定,渴望文化盛世。
而帝王大多行武出身(南唐除外),喜欢通俗易懂,因此也倡导通俗,遂为时尚。 其三,白居易其人其诗,"作为唐王朝盛衰转变期新兴庶族的诗歌大家",集中体现着历史转折期的世俗思想和创作特征,充分呈现出封建士人思想性格的双重性和人生、创作历程的阶段性:既尊奉儒学, 又‘栖心释梵, 浪迹老庄'(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序》);既力行‘达则兼济天下',更主张‘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与元九书》);即有议论讽刺时政的讽喻诗,又有‘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诗;即长于为尊古后学所倾重的古体诗,更长于时兴的近体。
‘立身白足行,为文六艺全。'(皮日休《七爱诗. 白太傅》)其人格与诗品无不堪后世资法。
"(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 期。) 有了这多方面的原因,五代十国也就形成了百川赴海的局面,如五代后周的陶谷在《龙门重修白乐天影堂记》中所说,"世称白傅文行": 盖后之学者,若群鸟之宗凤凰,百川之朝沧海也。
考之五代之诗体流变的轨迹,也确实如此。无论是由唐末原来效法温、李的罗隐等人的嬗变来看,还是从学习贾、姚一派由重贾到重姚再到宗白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五代十国时期,三派合一,归于学白,是大致不差的。
白体?还是元白体?其间也有个变化。中唐时期,元、白并称,元稹名在白居易之上,不过,自唐末始,"元、白两不相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就是白体诗的俗,逐渐战胜了元体之艳,至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已经奉白为"广大教化主",而元只得"入室"而已。
所以,元白体到了五代十国,并顺势发展的初宋诗体,就逐渐改称为"白体",也只有称为"白体"方才准确。 五代十国时期对于白体诗的承继,首先表现在作诗的条达疏畅上。
其中导夫先路者当推"香山之替人"(清人郑方坤《五代诗话》)韦庄,其次有入闽后诗风"顿趋浅率"而"逗宋格"的韩渥等。韦庄的《秦妇吟》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次,就是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如吴越名家罗隐、贯休等,开了宋诗特质的先河。至五代后期,经南唐众多士人的相继探索,遂形成五代后期宗白诗风的基本特征,首先就是变白体之"美刺"而为吟咏性情: 呈现出范围的内敛和重心的转移,由表现广大士人怀才不遇之类的生活情感转为集中揭示上层官僚士大夫,特别是高官显宦的值宿、从幸、侍宴、应制、赏花、歌酒等种种生活感受。
(参见同上) 其次是次韵唱酬,"所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总结,成为五代后期及初宋的文人时尚。再次则是对于"率意而成"作诗方式的追求。
此时期的三大派,无论学习贾、姚一派,还是学习温、李一派,都是需要苦吟雕琢而成,惟有白体,率意而成,直抒胸臆,更兼以学习李白的汪洋恣肆,摆脱拘束,从而在写作的领域里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天地。 初宋的白体诗派,正是在这种局面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的。
第二节 初宋的白体诗 白体的浅易与晚唐体的艰涩、昆体的晦涩恰成对垒,它只是为今后的欧、苏平易思潮所做的一个伏笔,一个准备,一次预演,它只是远远地标识着一个走向。诗史的舞台在宋初的时空里,远远没有为真正宋诗体制的演出做好准备,像是一个在潜意识里准备返朴归真的精神贵族,他还远远没有挣到足够的资本,在没有充分享受豪华奢侈之前,他是不会真正移家农舍小院去过山野生活的。
4. 选自《杜工部集》的有什么
剑门》、《蜀相》、《野老》、《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感五首》、《旅夜书怀》、《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又呈吴郎》、《登高》 选自杜甫的《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现存诗1400余首,文30余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立足于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他的圣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体裁:诗文
5. 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是哪部
是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1200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他选编《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编辑完成。《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雅俗共赏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6. 陆游诗词选评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陆游(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
【背景】
南宋绍熙三年(1192)冬,陆游作此诗于山阴。范至能,即范成大。《揽辔录》,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三月,范成大以特使身份出使金国,要求金把历代皇陵归还南宋,交涉无效,八月还朝。他把出使途中所写的日记,取名叫《揽辔录》。书中记载他过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时,遗民常向宋使痛哭、跪拜,倾吐他们的爱国情怀。
【思想感情】
陆游由此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残酷迫害抗金将领的事实,肯定了中原父老的爱国热忱。
【诗词大意】
公卿有党:指奸相秦桧为首的卖国求荣派当权
排:排挤
宗泽:(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汉族,浙江义乌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
帷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的帷幄意思不尽相同。
无人用岳飞:意思很直白。
遗老:北宋沦陷区的宋国遗老,沦陷区父老。
不应知此恨:不知道这些可怕的事
最后一句意思:汉节:汉朝使节,指代宋使。沾衣是比喻人流泪沾湿衣服的样子。
此诗大意是指,在南宋初年,以,抗战派宗泽和岳飞等被排挤和受到迫害,沦陷区的父老虽不知这些可怕的事,但他们看到宋朝使者,也忍不住流泪。
【写作手法】
上面提到过的接待,前两句的对偶等。
就解释道这儿吧。才疏学浅,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