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禅宗思想对中唐诗人柳宗元的影响

    1. 简述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

    禅宗对古典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是宗教的、思想的、文化的“运动”,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讨论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与禅宗的关系,就要考虑到禅宗发展的具体形态。研究禅宗与文学的关系,要充分利用禅文献。

    但禅文献在内容上、形态上、表达上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研究者应尽量分清史实和传说,并科学地分析传说。禅宗对诗人生活、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对诗歌创作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文章体裁的影响,对于诗歌创作的语言和表现方法的影响,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

    2. 禅宗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相连时意义的情况也有。本文中为叙述方便,对二者通常不严格区分。那么,“禅”的主要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为了便于把握,我们再举一些印中佛教文献中的说法来考察。

    《长阿含经》卷八中在论述四禅时说:“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在这里,禅主要是对人情感和意念的控制或抑制。

    《妙法莲华经》卷四中提到:“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从这段话看,禅或禅定是认识诸法的必要条件。

    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中,都存在着禅思想。甚至在印度佛教外的一些主要宗教中,相当于禅思想的宗教修持也相当发达。只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以禅思想为主要弘扬内容的佛教流派或宗派。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禅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见性”的问题。把禅思想和心性或佛性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禅思想的一个特色

    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禅有不同层次或等级。禅主要是佛教内的,也有佛教外的。

    禅思想是印中两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印度,又从印度发展至中国,在融汇印中两国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对印中两国的佛教以至其他宗教的发展影响极大。它由最初的控制人的感官活动,使人心神安宁的精神修持方式,发展成为一种体悟真理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禅”不仅在古代东方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现当代被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广泛喜爱。在当代,它在大量佛教寺庙中仍是僧众的基本修持手段,同时也被众多普通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方式。因此,当代的“禅”既有宗教性的一面,也有超越宗教的一面。总的来说,是在朝着积极适应社会前进的方向发展。

    3. 禅宗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仅以唐诗为例就应运而生不少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王维的禅诗与习禅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盛唐诗人中热衷于禅的不在少数,如王维、杜甫、李白等。他们无论是在诗人习禅还是从诗禅结合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当然他们的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唐诗人杨巨源的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于王维、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的话头。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王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的少年时代,正是"东山法门"在中原兴盛、广为流传的时期。其母崔氏,"师于大照禅师三十余岁,驰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母亲的对他的影响是很深,且在他的友人中多有和当时的禅师有紧密联系的,如裴迪、崔兴宗更是与他一起习禅的人。王维热心习禅,与他的个人遭际和个性都有关系。

    他生逢"开元之治",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志于一自己的政能才干效力于当时。这种豪情壮志,在他早年写的意气风发的作品中时有展现。

    但他的仕途很不顺利,特别是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张九龄的罢相(开元二十四年736),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

    四十多岁后热衷于参禅习佛。他表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到空门去寻求寄托。

    他的性格又比较软弱,不那么坚定的执着于原则,后半生选择了亦官亦隐的道路。其实,他取号"摩诘",显然是表示对维摩诘居士敬仰。

    《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差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在《山中寄诸弟妹》中也说到"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他所结交的许多时后来所谓的"禅门"中人。由上可以看出,王维在新兴禅宗形成为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促使他用禅宗的思想见解去领悟生命,感悟社会动态。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禅宗的影响表现在王维诗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

    其实严格分析起来,第一个方面并非王维的独创。因为,自六朝以来有许多以佛教为题材的诗已多用禅语。

    这种诗多用玄言诗的写法。只能说王维也有这方面的创作。

    但是表现呆滞,但没有什么艺术性。如这首《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我现在只抄录一首详作观之: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莫舆谁邻。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但是开头说有了妄念,才执着于有我;如果这样来看五阴、十八界,那么就法、我两空了。

    这还是传统的大乘佛教的观点。但是下面说的,有了"我"就有了人我的主宰。

    如执着"空"肯定是一个外境的实在,所以,"洗心"、"悟道"正是一种迷妄。然而,尽管这首诗有这样的新鲜思想,但是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

    4. 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

    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

    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

    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

    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

    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5. 梁楷与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对南宋梁楷的影响

    禅画是从五代石恪和宋代梁楷的写意人物画发展起来的。

    禅宗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自然之中,合乎自然是万物的理想境界。他们还认为,世间事物都在变化,“诸法无常”,无常是万物变化的本性,强调人要做到“心空心静”,视万物性空也。

    他们在禅画中表现出来的观音,既不快乐,也不烦恼,既不幸福,也不痛苦。 这种不动容的沉静,说明了画家心灵净化程度已达到了至高境界。

    禅宗还主张人要与自然合为一体,要从大自然中吸吮灵感,得到顿悟,解脱人世间的羁縻。他告诉我们做人作画要顺其自然,要超凡脱俗,要把感情的生命移交给那些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把天地、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动物成为我,缘物寄情,以达“青青翠竹,尽显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感受、新的思维和新的理法来,否则一辈子只能作画匠。我们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要把世间事物都看透了,看淡了,看空了,达到“物我两忘”的性空境界,才能悟出“满山乱石如群羊”及“我自推松而去”的灵感来。

    禅宗的哲理主要是让世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 就中国绘画而言,人与自然合一,就打破了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界限。

    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决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向的,形式是人为的,感受是心理的。禅宗还提出:“真正的禅画不仅要表明自然,而且还要表达禅理。

    梁楷深受禅宗影响,所作之画虽然不拘法度,放浪形骸,属于粗行一派,但画作却充分表达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 梁楷的《六祖伐竹》笔墨极为粗率。

    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梁楷似乎也参弹入画,视画非画了。

    他的人物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

    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变化多端;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 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

    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也是梁楷所创的“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此图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济公),这种禅悟的形式是典型的南宗禅意的表现。

    6. 禅宗对唐宋诗词有什么影响

    唐朝时六祖慧能继承禅宗五祖的 衣钵之后,对禅宗佛教的宗教仪式、佛 性理论、修行方式等等进行了一系列较 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佛教的“华 化”并播扬于全国。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 在慧能所提出的“即心即佛”、“无念 为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等禅学主张。唐朝是中国禅宗的兴盛时 期,对唐代士大夫们的思想、审美观、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宋代以后, 由于复杂多变的时局,使禅宗进一步广 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 活及其诗文创作、美学理论。因此, 唐宋时期禅宗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当 时文人审美态度、审美要求、审美情 趣的巨大变化,使他们的诗歌及其艺 术理论带有浓厚的禅学意味,形成为 诗禅之说。

    “以禅喻诗' 诗”风行一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