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唐诗宋词对后人的影响
1. 宋词对后世的重要性和影响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2.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
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
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
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
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
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
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3. 宋词对后世的影响
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4. 唐诗宋词对孩子的影响有什么
儿童背唐诗能够锻炼记忆力
背诵是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的,同样,儿童通过背唐诗训练记忆力,就是益智的一个方面。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儿童的记忆能力很强,不仅对理解的东西,即使是不大理解,甚至不理解的东西也能很快记住,尤其对那些没有内在联系的记忆内容更能反映儿童的优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吟,就是对背诵唐诗后智力全面提高的明证。
儿童背唐诗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背唐诗可以提升综合智力的表达能力。 只有经过记忆、想象、思考等全面智力活动后,才能形之于语言。只要正确引导背诵唐诗,他们的语言将会大大地被丰富。
儿童背唐诗可以使之受到美感的熏陶
另外,唐诗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写得富于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5. 古诗词文化内涵对后代的影响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文学作品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在中国圣贤的定义里,诗歌除了具有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能力,还必须不会让人产生邪念,这才叫诗。但是当今社会,道德败坏,人民对祖宗轻视,不去好好学习古人的精神,靠小人之心度圣贤之腹,所以许多人看不懂古诗。
当今社会,西方现代思想占据主流,处处宣扬贪欲,中国也慢慢变成了美国,这都是放弃自己去追随别人的后果。中国需要复兴,那么必须重新回归到四书五经,道德伦理的教育必须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法制,中国的祖先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古人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圣贤的思想精神已经浸入诗人的骨髓,他们的诗有外国的所谓诗人无法具有的风骨,那就是仁爱礼义廉耻,而这些德行的背后是道,有道才有德,道德乃是一体,道能圆满一切问题。
作为一个现在的人,从古诗词开始慢慢契入古圣先贤境界,这是非常好的,古诗是古人的外表,真的心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五经是人生的最高峰,是佛和道的基础,也是佛和道最终的归宿。
6. 《唐诗三百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7. 对唐诗宋词的理解
也许在那个年代,唐诗与宋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然而,作为一个后人,我头脑中的唐诗与宋词已是水乳交融再也分不开了。
从牙牙学语便开始一字一句地背唐诗与宋词,都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侩炙人口的作品。可是一个小孩不会了解那么多,所以打开始接触,唐诗和宋词便牢牢地系在一起了。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峰,初唐时期便有优秀的“初唐四杰”为诗呈现出新的面貌。于是在很短的时间,伴随着唐的全盛,唐诗也到了这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大放异彩的时期。“盛唐之音”是谓为壮观的,多种体裁的诗不断涌现出来,很多诗都有种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众人所知的便有李白与杜甫,都为这个时代涂上了绚丽而不退色的一笔。
中唐先期,陷入了盛唐后的空寂,然而后期,许多优秀的诗作又如雨后春笋,在历史的诗篇上留下痕迹,到了晚唐,即便国家衰落,李商隐等人却为唐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让唐诗不随时代消亡。
不知何时开始,也许还在唐代,宋词已在积极的文风中吸取营养了吧!于是,文学史上有了不同于诗的另一高峰——词。首先,崭露头角的大概是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名,词风香软浓丽,让人陷入一种缠绵悱恻的词味中,其中有温庭筠情致幽远的作品及韦庄清丽疏淡的作品,影响很深。
词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仿佛前一日人们在为绕梁不去的盛唐之音沉迷,而今晨词已占领了高峰。这当然与柳永、苏轼等优秀文人分不开。然而,相比于唐代的众多派别,词仅被后人定为婉约与豪放两派,一家可做两派词,这也使词更加灵活。
诗与词,唐诗与宋词都是应运而生,值得后人百般咀嚼。
王维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恬淡令人流连,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使人感伤,还有陆游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振奋人心,还有李后主的清冷小楼,一江悉绪;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大江东去;姜夔的波心冷月;李清照心中的梧桐细雨。。无不令人迷醉。
那么,就让我迷醉在这唐风宋雨中吧。
8. 刘过诗词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刘过豪放的性情气质是他的词有着清狂野逸的风格特质。
刘过把苏轼和辛弃疾词的长处综合起来为自己所用,在苏轼“以文为词”基础上,比稼轩的词更有深层的开拓,使刘过的词的风格更狂逸。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辛弃疾继承苏轼的手法,又运用新的方法,使词更加自由,刘过踵武稼轩,又有出蓝之妙。
例如《沁园春。寄稼轩承旨》,这是一首文情并茂豪放清奇的好词,是宋宁宗嘉泰三年,朝廷启用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邀刘过到绍兴见面,刘过因事就不能去赴约,于是就写首词回复稼轩。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 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笠飞来。
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9] 全词通篇以多变的散文章法结构,灵活的散文句法叙事。 首三句先写拟赴好友之约的惬意之情,然而以一个“被”子领起下文,急转斗折,不仅写出不能赴约的遗憾,同时带出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个人物,说明不能赴约的原因。
以下便分写三人七言八语争述“驾勒吾回”的理由,而又分中有和。“二公者”三句合写林、白的行动和心里,然后又分写二人不同的语言,在写到三人的对话时分别用“谓”、“云”、“曰”同义动词,显得变化而又不呆板。
同时全词打破词体常见的分片谱式,不以分片处截断文意,使情节上下贯通,不因分片而割裂。全词读起来颇似带有浓醇的故事性、幽默戏剧性的散文小品。
另外这首词想象奇特、构思新颖,词人将白、林、苏三位不同时代但都同杭州有着密切关系的前贤聚合在一起,并且全篇由三人对话组成,而且每个人的话又用了各自的诗句。 “坡谓”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云”出自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逋曰”出自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首囊括了三个人的诗句而成,表情达意,熨帖可人,在宋代词苑中确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奇作。 狂则狂矣,而其幽默诙谐的风趣却令人把玩不已。
岳珂看了此词后曾评曰“白日见鬼”,其间虽不乏贬义,但却切中了他狂逸不羁的风格特质。 文学作品是借助艺术语言所构成的语言艺术,在语言上可以体现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刘过博学经史百氏之文,通知古今治乱之策。 因此,他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驱使诸子百家的文采,采用前人的成句和典故入词,造成语言的丰富华丽而又天然浑成。
例如《西江月》,上片两用《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成句,一是“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是“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
’”借前贤的言语来说明出师北伐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因素。下片两次用典,先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山若历,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的话,把韩?腚斜茸鞑荽春菏业墓Τ迹ぷK诳菇鹁裙薪ㄊ鞑皇乐ΑT儆谩妒芳?高祖本纪》里的典故,预言这次北伐必定成功。
一首小令,多次用典故,而且自然洒脱,不涩不滞,而且是散句和对句相互掺杂,口语和熟语两者并用,读来给人一种畅达的感觉。在语言上,刘过是俗语和俚语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他的“赡逸有思致”的语言特色,这也是刘过词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刘过的艺术风格另一个是直抒胸臆,坦言积愫,词旨豪逸,不复以含蓄委婉为意。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开篇即仰天长啸:“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的满腔悲愤,感情沉郁悲壮,一泻无余。《沁园春?寄辛稼轩》开头就说:“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对挚友的仰慕之情喷薄而出,接着列举羊祜陶侃等历史人物,说他们不能作诗。
由辛弃疾的再次被用想到自己的年华已逝和飘零的身世,发出没有知音、没有依靠、不能施展救国的志向的深深的感叹。都是对自己胸臆的直接抒发。
刘过直抒胸臆的表情方式,以文为词的运用,俗语和俚语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构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氛围,词人的有才能不能施展的心里,在报国的慷慨情怀中得到了体现,从而完美的表现出了刘过的清狂野逸的艺术风格。 刘过在他生活的时代及后世屡被人提及,尤其元末和清朝,无数骚人墨客凭吊,表达对他人格的景仰,其诗词也屡被收入选集,这说明了他在后世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析派不一,也印证了他的复杂性还有他并不寂寞的地位。总之,评价刘过要分清主次、一分为二。
吕大中《龙洲先生墓志铭》曾给刘过盖棺定论云:“芝兰之馨,梅花之清。先生之名,凛然如生”,正是看重了他人格中主要面。
可以这样说,刘过不是大英雄,不是大才子,没有官阶,没有钱财,没有子嗣,他一无所有,然而确实南宋历史上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