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钱塘湖春游朗诵
1. 朗读《钱塘湖春行》,说说题目中的“行”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钱塘湖春行诗中从动物表现初春时分的是(颔)联,从植物变化写早春景象的是(颈)联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一手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 适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望》《钱塘湖春行》的诗朗诵配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7a64e59b9ee7ad9431333330336338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倡导以改变形式主义文风为目的的古文运动。他的散文笔力雄健,诗歌力求创新。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注释】1、天街:京城的街道。
2、润如酥:像酥油那样柔润滑腻。3、遥看:远望。
4、最是:正是;恰好是。5、处:时候。
6、绝胜:远远超过。7、烟柳:指柳绿花红的暮春景象。
8、皇都:指当时的京城长安。【译文】初春时节,滑润如酥油般的细雨落在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刚刚生出的小草,远看是绿茸茸的一片,近看却因为细小稀疏似乎看不出什么颜色。这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因为它蕴含着生机,给人以希望,这比京城满是柳绿花红的晚春时节要好得多啊。
【赏析】这首小诗写初春特有的景色,细致入微,清新自然,使人有一种勃勃生气,欣欣向上的感觉。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人观察细致, 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过了5、6年的颠沛流离的逃乱生活。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生活比较艰苦。贞元15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赏析】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
3. 古诗《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 景】 [编辑本段]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注 评】 [编辑本段]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