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500字

    1.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2.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

    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宋代的苏轼也曾云:

    “腹有诗书

    气自华。”

    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

    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读到了《唐诗三百首》

    ,

    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醉过方知酒浓”

    ,

    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

    的指引下,

    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

    于柳树下,

    读一首唐

    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

    白居易的清扬畅丽,

    在内心添一份清雅;

    再或是,

    读读孟浩然的恬静,

    品品李商隐的委婉„„

    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

    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

    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

    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

    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

    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

    忘记了唐诗,

    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

    追逐一

    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

    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

    试问,

    如果每个中国人能

    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

    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

    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4. 唐诗300首读后感,不少于450个字儿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主要内容包括:一首首韵律优美的唐诗,像一条条通向心灵的乡间小路。当你和孩子漫步在这条路上时,你会闻到清馨淡雅的花香,你会看到秀美壮丽的山河,你会发现走势难舍的友情,你会心动于纯洁无邪的童真。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5.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

    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

    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

    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

    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稍稍遗憾。

    二、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

    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

    6.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一个古典的王国,那就是唐朝。

    在中国的文学史册上,有一个诗意的时代,那就是唐朝。唐朝的清风裹挟着丝丝诱人的馨香醉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唐朝的春雨纷纷扬扬地飘落,走不出的是无数才子佳人的幻影。

    他们冉冉升起,光耀九州,隔着岁月的河,把后人的视线拉扯的很长很长,留下无限的遐想,让你我总想要穿越,总想要回归,却又哪里能扭转乾坤让时光倒流?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一卷唐诗紧握手中,在泛黄的书页间频频回望那些诗人诗仙们,而他们的人生际遇注定要与唐朝息息相关。如果你好奇,如果你痴迷,如果你留恋,就请与我。

    7.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大全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